八旗制度是清代军民合一的原始政治行政和军事组织。出征时,军旗以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为区别,又称“八旗”。其中,正黄旗、正红旗、正蓝旗、正白旗为纯色: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为正红边:镶红旗为红白边。起初,只有八旗满洲,后来被征服的蒙古人和汉人被编成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共24旗,但其核心是八旗满洲。
八旗制度始于清太祖努尔哈赤,完成于清太宗皇太极。入关前,八旗没有高低之分,但只有满洲镶黄旗属于皇帝本人:除了皇帝,没有其他宗室镶黄旗。后来,皇权进一步加强,正黄旗和正白旗属于皇帝。为了加强对八旗的控制,顺治皇帝福临调整了八旗的顺序七年(1650年)。从那以后,皇帝控制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被称为上三旗: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五旗,由王、贝勒统辖,被称为下五旗,有清朝一代,从未改变。
[img]676945[/img]
清朝明确表示,上三旗的地位高于下五旗。上三旗是皇帝的亲兵,担任皇宫禁卫等任务。下五旗驻扎在首都和世界各地。然而,对于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的地位最高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讨论谁是老板——谁的地位最高,不妨跳出八旗本身,自能拨云见日。
清朝的“举旗”制度是帮助我们辨别八旗是老板的一条门径。
升旗是清政府改变皇室、贵族和英雄的旗帜,以提高其地位的制度。一般来说,包衣(奴隶)的汉姓改为八旗汉军,八旗汉军改为八旗满洲,满洲下五旗改为满洲上三旗。
满洲有五个人是外戚(皇后和妃子的母亲),他们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满洲有五个人,三个是外戚,两个是军事成就,都是皇室亲戚。乍一看,镶嵌黄旗和正黄旗似乎没有可比性。然而,我们比较了慈禧太后和她的族人的旗帜:
[img]676946[/img]
乾隆十三年(1748年),慈禧的姑姑和皇贵妃那拉的娘家从“镶蓝旗满洲”升旗为“正黄旗满洲”:同治元年(1862年),咸丰帝在热河病死,慈禧将母亲家从“蓝旗满洲”抬旗到“黄旗满洲”。乾隆时期,慈禧的阿姨是贵妃,只抬到满洲的黄旗:同治时期,慈禧已经是清朝的实际统治者,从满洲的蓝旗到满洲最高贵的黄旗。
在汉军的升旗中,年羹尧和李侍尧分别从镶白旗的汉军和正蓝旗的汉军抬到镶黄旗的汉军,而田文镜则从正蓝旗的汉军抬到正黄旗的汉军。升旗时,田文镜的地位和军事功绩远低于年和李,只能进入正黄旗。
可见“镶黄旗”的地位比“正黄旗”更受尊敬。
阿桂、官文以军功举旗进入“正白旗满洲”,他们的地位与所有举着黄旗、正黄旗的主人无法比拟。
我们有理由认为,清朝八旗应该以黄旗为最尊,其次是正黄旗,其次是正白旗@ 下五旗没有明确的座位。
谁是满清八旗的老板?上三旗是哪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