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是指草原上形成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现代考古发掘逐渐证明,游牧不会早于公元前1000年诞生。最早的游牧民族是公元前8世纪中叶,分布在阿尔泰山以西的徐亚人,被称为斯基泰人。秦朝统一农耕民族,元朝统一游牧民族。雍正皇帝:“中国的统一始于秦朝;塞外的统一始于元朝;自古以来,中外一家就非常繁荣,没有我的朝代那么广泛。”。
为了适应高寒干旱的气候条件,中国北方游牧民全年实施严格的集体游牧业经营模式。这种生产生活方式是基于保护稀缺水资源和不同草原的可持续轮换形成的人类智慧和文明。
游牧民族是指以游牧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族,但游牧民族并非没有固定的住所。从中外历史来看,游牧民族有一个秘密的定居据点。
国内外学者对游牧民族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争论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人口压力、游牧狩猎、驯化地理、游牧与农业、游牧与农业分离、气候变化等。中国北方游牧业的起源与世界游牧业的起源密切相关。作者提倡游牧和农业分离。
游牧经济是一种专业、流动的经济类型,依赖于农业社会。它不能完全脱离种植业。它需要在整个社会生产和交换的相当发展和产生一定数量的剩余产品的前提下。这就要求种植技术和游牧技术取得相当大的进步,这决定了游牧经济只能在较晚的时间形成。
[img]676457[/img]
农牧结合的混合经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经济类型。中国北方游牧业的兴起是在青铜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的。马被认为是草原游牧的象征,马的驯化和传播是欧亚草原游牧兴起的关键。
钱穆先生说:“一般文明文化都是指人类群体的生活语言。文明是外在的,属于物质的。文化是精神的。因此,文明可以向外传播和接受,文化必须由其群体内的精神积累产生。
从源头上看,人类文化不超过三种类型。1、游牧文化2、农耕文化3、商业文化...游牧和商业从内部缺陷开始,内部缺陷需要向外寻求,因此它们是流动和进取的。农业可以自给自足,无事外求,继续在一个地方,反复放弃,从而稳定稳定。”
游牧业的起源、游牧国家的产生和演变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游牧业和农业在人类历史的长期发展中相互反对和依赖。所有的历史现象,如战争、掠夺、亲戚和城市,似乎都解释了一个主题:生存和财富是游牧国家崛起的原因。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第一社会分工”的理论:“游牧部落与其他野蛮人分离——这是第一社会分工”。这是解决游牧起源历史悬案的关键。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在争论如何正确理解恩格斯的经典讨论。
[img]676458[/img]
一些学者认为,第一个社会分工不是游牧业和农业部落之间的分离,而是人类从捕获经济、收集、捕鱼和狩猎向生产经济发展的过渡。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一些部落发展为农业经济,一些部落发展为游牧业经济。恩格斯说的是后者。
从经济到农业生产的直接过渡也是第一次社会分工的形式之一,世界上几个古代文明国家都沿着这条道路发展。因此,第一次社会分工发生在大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持反对意见的学者指出,新石器时代以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一直以农业为主,没有游牧部落与“其他野蛮人”分离,也没有农业和游牧业的社会分工。
一些学者认为,从新石器时代末到铜石并用时代,第一次社会分工发生了,游牧部落的形成标志着第一次社会分工的实现。基于考古发现,也有人指出,我国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与锄地农业相结合。在青铜时代,适合农业发展的地区形成了灌溉农业,适合放牧的地区在锄地农业的基础上发展成游牧业,实现了第一次社会分工。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游牧起源的讨论进一步深入。一些学者认为,畜牧民的出现是第一次社会分工的象征,畜牧民是从种植谷物和驯养牲畜的人群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最早出现的不是游牧部落,而是以畜牧业为主、农牧业相结合的畜牧民;随后,由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进一步扩大分工创造了条件,专门从事畜牧业、逐水生植物的游牧民出现了。
然而,这就是恩格斯“第一社会分工”理论的指导意义。在复杂的历史痕迹中,游牧业与畜牧业分离,从事游牧业的人从部落发展到民族和国家。游牧业从起源到游牧业国家的形成和演变,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和影响。
游牧民族: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