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是先秦时期中原王朝对中原以东各部落的称呼。古代以中原(即黄河中下游)为世界中心,称周边四方为夷、蛮、戎、狄。夷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周代的《礼记·王制》:荣夷,五方之民,中国(方位概念,居世界之中),都有性,不可推移。东方说“夷”(这种说法被现代权威学者证明是错误的),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南方说“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西方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北方说“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
东夷是8300年前李文化经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承载者。它是黄河流域下游居民的总称或东方部落的总称,也是汉族的民族来源之一。
考古学上,东夷文化起源于鲁中泰沂山区(今山东省中南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来源之一。从新石器时代到西周中期,东夷及其古代文化在亚洲古代文化的发源和交流中处于重要地位。
在夏商周时期,东夷被称为黄河流域下游居民的总称。秦汉以后,主要是指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等居住在中国以东的外国人。
古代东夷有九种,《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疏:“东有九夷:一玄傈僳、二乐浪、三高历、四满饰、五福更、六索家、七东屠、八日人、九天鄙。”
后汉书·东夷传云: “夷有九种,叫做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img]675700[/img]
《王制》云:“东方说夷。”夷者,也是,言仁好生,万物根源而出。所以天性柔和,易于道教,有君子,不死之国。夷有九种,叫做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和阳夷。所以孔子想住九夷。
《论语》、《春秋左氏传》、《战国策》等书中也提到了九夷。“九”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只表达了很多含义,比如《尔雅·释地》中有“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说法。
郭璞的《尔雅注》云:“九夷在东”,一般指中国东部的夷人。
东夷:中原王朝在先秦时期被称为中原以东的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