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清朝圣祖,素以仁孝治天下,教育皇子皇孙。
他警告他的儿子,“凡人孝顺,想得到父母的青睐,不是食物和衣服,只是为了保持善良,合理,安慰父母得到他们的青睐,这才是真正的孝顺。”
康熙还特别推荐《孝经》一书,说其道尽了为人子服务父母的道理,“为万世人伦之极”,这就是所谓的“天之经,地之义,民之旅” 。
不仅如此, 康熙皇帝也实践并真诚地为祖母服务。 说到康熙皇帝的祖母—— 孝庄文皇后 ,是清初颇有见识的奇女,性格坚忍刚毅。
她是清朝开国皇帝太极的庄妃,来自蒙古科尔沁部落,生了三女一子,儿子名福临。 皇太极中年死后,多尔根拥有立庄妃的儿子福临即位。
八年来,庄妃被尊为昭圣慈寿皇太后。
[img]674886[/img]
孝庄文皇后朝服像(公有领域)
顺治早逝后,已经出天花的皇三子玄烨继位为康熙皇帝 。 昭圣慈寿皇太后被尊为昭圣太后。
康熙即位后,昭圣太后继续认真调教孙子孙女,培养治国安邦的才能:“所有的饮食、行走和言语都有矩度。”康熙不辜负祖母的期望,最终成为一代明君,创造了繁荣的局面。
因此,康熙和太后之间的关系非常深厚,康熙对祖母真诚孝顺,以“顺适为安,自然为乐”。
如果你需要在工作日开始祖母,康熙每天去看望祖母两三次;如果什么都没发生,每隔几天就去看望祖母。
至于祖母的生日、吉日和节日,康熙必须准备家宴,邀请祖母从早到晚服务。
即使在康熙巡视江南、出猎塞北时,也要每三天向祖母问安,并派使臣送上珍贵的野生动物、水果、鲜鱼等。
所有新奇的东西,都不限日子,马上派人快马送给祖母。
每年初秋,康熙皇帝还命令宫中的花匠将“三清花”送到太后所在的慈宁宫,即茉莉花、晚香玉和夜香供祖母欣赏。
@ 每次祖母去参观陵墓、避暑等,康熙都会亲自帮助祖母上车或骑马。
《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信佛的太后去了五台山,山路难行,乘车不稳,康熙皇帝命人准备八人抬暖轿。
考虑到校尉抬轿会步履艰难,天性善良的太后决定坐马车上山。 康熙皇帝一再要求他乘轿子,太皇太后仍然不同意。 康熙不得不让暖车随车而行。
不到几里,康熙见太皇太后因乘车身体不适,便再次请他乘轿。
太后回答说:“我换了马车,不知道暖轿在哪里。怎么马上到?”康熙立刻回答说暖轿在车后面。
太皇太后非常惊讶,抚摸着康熙的背,称赞道:“汽车等微妙的事情,在路之间,你的真诚,这是真正的大孝啊。”
据《康熙日常生活记录》记载,康熙十年(1671年),太后得知塞外有一个著名的温泉叫“关外第一泉”,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奇效,于是提出去温泉洗老冷腿。康熙皇帝欣然同意,并迅速派人到赤城汤泉修建宫殿。
第二年宫殿建成后,康熙皇帝亲自陪同祖母。 一路上每逢险路,他都要下马为祖母扶车而行。 在路上,康熙帝每次需要下榻或吃饭时,都要亲自为祖母服务。
太后在温泉里洗了51天澡。无论她住在哪里,道路是否崎岖,天气是否寒冷,康熙皇帝每天都要去汤泉向祖母请安,有时每天请安两次,往返60多英里,显示了康熙皇帝的仁慈和孝顺。
《康熙起居录》的笔录官感慨地说:“皇帝天性纯孝,古代皇帝也没有。”
75岁的太皇太后在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冬天病重。 康熙衣不解带,竭尽全力为祖母服务35个昼夜。
太后休息时,康熙坐在地上,听到太后醒来的声音,立即向前询问。
康熙还准备了30多种饮料,因为他担心祖母需要什么,但他不能及时送去。坐卧用具和各种饮食都准备好了,比如单粥。
当时,太后病得很重,不想吃任何东西,但她不忍心刷孙子的孝心。有时她故意要一些她认为自己不会准备的东西。 但出乎意料的是,一切都会立即发送。
太皇太后抚摸着康熙的背,含泪称赞康熙“如此全心全意”,实际上是“孝顺”。因此,她希望世界上的人“人人法皇帝如此孝顺”。
太后病重期间,康熙还带领王公大臣自干清宫步行到天坛致祭。 康熙皇帝跪下来祈祷上帝,并恭敬祈祷:愿以减去自己的生命为交换,期待祖母转危为安。
康熙泪流满面,在场的王公大臣“都哭了”。
[img]674887[/img]
然而,最终,太皇太后驾鹤西去,享年75岁。 康熙在紫宫前,昼夜痛哭,不吃不吃,以至于哭晕过去。 后来康熙在慈宁宫前结庐,为祖母守孝。
祖母去世多年后,康熙帝常常回忆起祖母,依然“流泪如雨,哀不自胜”,“每念教育深恩,悲痛难忍”。 而康熙的孝心也是日月可鉴。
康熙有多孝顺?每天来回60英里,请祖母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