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网友说:“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最适合写武术小说的历史时期应该是各种矛盾加剧最激烈的时代。皇帝、忠臣、奸臣、宦官、锦衣卫、东厂、西厂、日本海盗、人民、民间组织和帮派之间存在矛盾,可作为写作材料。”
[img]674765[/img]
显然,他所说的这一时期是明朝。
但令人惊讶的是,金庸的15部武侠小说中,只有一部以明朝为背景的《碧血剑》,但这也是明朝即将灭亡的时候。
为什么金庸不写明朝早期的江湖和武林,尤其是朱元璋时期?这可能与金庸个人的好恶有关,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朱元璋时代的江湖——如果当时有江湖——多么孤独和沮丧,根本不适合江湖侠客和绿林英雄。
我们常说,哪里有人,哪里就有河流和湖泊。事实并非如此。江湖的形成需要许多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是:流动性。热爱冒险的游侠、无家可归的小偷、过去的商务旅行、护送货物的保镖、游戏世界的浪子、流浪的剑客、流浪的和尚、无家可归的城市闲人等构成了永远无法平静的江湖。没有流动的江湖游客,就没有江湖。
然而,朱元璋无法容忍江湖的这一特点。明朝成立后,他立即镇压社会流动性,用全国的力量建设静态、和平、井然的社会秩序。朱元璋相信:“古代好闲无功,造祸害民少。为什么?九州之田都是官建的,法井是给人民的。人们用验丁授田,农民不缺人,造食者多,闲食者少。”
[img]674766[/img]
为此,朱元璋全盘接过元朝的“诸色户计”衣钵,将全国户口按职业划分为民户、军户、工匠户等。民户务农,并向国家缴纳农业税,服兵役;军户的义务是服兵役;工匠必须为宫廷、宫府和宫营的手工工业服务。各种户籍世袭职业,农民子女世代务农,工匠子孙世代做工,军人子孙世代从军,“不得妄行变乱,违者冶罪”。
朱元璋还要求士农工商“四民务守本业”。农民必须老老实实待在农田上,不能脱离原籍地和农业生产;“农民不出一里之间”,他们的日常活动范围必须控制在一里之内,“相互了解工作和休息”;即使遇到饥荒,逃跑外出,地方政府也有责任把他们送回原籍。从事医卜的人,也“不能远游,凡出入作息,乡邻一定要互相了解”。
如果居民真的需要出门,比如出门做生意,必须先向政府申请通行证,当时叫“路引”和“文引”。
假如居民不带“路引”擅自出远门怎么办?后果十分严重,如果被官方发现抓获,轻则打板,重则充军,处死。
[img]674767[/img]
在农村,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是朱元璋严厉打击的对象。他亲自订了《大》,告诉全世界的人:“有无所事事的人,警告训海,急于各种身体...1月之间,他们还是以前无所事事,邻里甲去了司。有些部门不理他们,把他们送到北京,以消除当事人的痛苦。”
这座城市的闲汉也受到朱元璋的残酷镇压。他在南京建了一座“逍遥楼”,“游戏玩家、鸟类饲养者、游手游食者被拘留在楼上,让他们无忧无虑,饿死”。
经过朱元璋的努力,社会的流动性被成功限制在最低限度。明初,确实是一派宁静而死气沉沉的学校,“乡村社会保障中没有酒店,也没有游客”。
在这样一个井然有序的中世纪社会,谁敢出去“闯荡江湖”?这个时候,即使“江湖”还存在,也应该是多么的孤独和平静!
直到明朝中后期,随着“各种家庭规划”制度的放松,“洪武体系”的逐步解体,商品经济的兴起,“鞭法”的实施,明朝社会恢复了宋朝的开放、流动性和现代色彩,江湖重新生活。
为什么明朝不适合武侠小说?具体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