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情况下,甚至在一些学术场合,有些人说日本曾经是中国的附属国,这似乎已经成为中日关系史上的常识。然而,常识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所谓的“附属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概念。在历史上,日本实际上处于中华帝国附属的模糊线上。
在前现代东亚世界,中国与周边地区之间存在着中心与边缘的关系。自秦朝统一中原以来,所谓的“世界”形成了由“中国”和“夷”组成的内外结构
,为了保护“中国”,即中国郡县的安全,大汉帝国主动经营边疆地区,目的是在郡县外围建设一个“藩卫”中国华夏地区。因此,屈服于大汉帝国的边疆民族政权被称为“藩臣”、“属国”,这是藩属国的开始。
“藩属”一词是明清时期最终确定的,是历代王朝经营边境的一个特殊词。清朝帝国的“藩属国”不仅用于周边民族或政权,如朝鲜、缅甸、越南、琉球和哈萨克
,它还被用来指称蒙古各部、回部、青海、西藏和东北地区的边疆民族。
相对而言,日本对中华帝国的意义非常有限。很明显,中华帝国从来不需要日本作为一个附属来缓冲东部海区强大的政治力量,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帝国对日本的吸引力非常有限,更不用说建立行政管理了。@ 日本长期以来一直游离于中华帝国的藩属格局。
当然,在日本长期向中国学习的过程中,有朝贡关系。虽然藩属国和宗主国是通过朝贡关系维持的,但朝贡关系并不一定是宗主和藩属。早在汉朝,日本国家就派使者到中原王朝。汉武帝时期,汉朝灭朝后,建立了县,日本有30多个小国与汉朝交通。所有的国家都被称为王国,代代相传。
据《后汉书》记载,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日奴国奉贡朝贺,使者自称医生。日奴国是日本最南端的一个小国,汉光武帝赐印丝。这是史书明确记载的中华帝国皇帝接见日本使节,意义重大。并明确记载“印丝”,表示帝国对日奴国的册封。但此时的日奴国只是日本众多地方政权之一,并不代表整个日本。此后,明初,日本的一个小政权向大明帝国贡献,这并不意味着整个日本已经成为中国的藩属国。
[img]674809[/img]
总之,在中日关系史上,日本政权对中华帝国的贡献已经被封存,但总的来说,日本对中华帝国的战略意义不大,称之为附属国是不合适的。当然,这并不影响日本长期以来在政治地位上低于中华帝国并向中国学习的客观事实。
日本曾经是中国的藩属国吗?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