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说到清末的腐败无能,学者和专家们常常把“闭关锁国”这个词联系起来。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国策是清朝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最近,一些学者认为,清政府的“闭关”确实存在,但并没有完全“锁定”,还留下了一扇南门:乾隆皇帝决定在广州进行“一次贸易”。那为什么乾隆只允许“一口通商”呢?
[img]674762[/img]
这件事还得从十七世纪末开始。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省宝岛后,决心解除明朝以来300多年的海禁,实施开海通商政策,以振兴沿海地区长期衰落的经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首次以“海关”命名,正式在东南沿海设立“四大”海关:广州粤海关、厦门闽海关、宁波浙海关、上海江海关。“四大”海关已成为朝廷确定的外国商船来中国贸易的指定地点,也是中国历史上海关正式成立的开始,也是中国海疆政策的历史性转变。
“四大”海关成立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出现了一派繁忙的景象。如果继续发展,中西贸易交流的前景将越来越辉煌。不幸的是,70年后,“开海通商”国策逆转。原因是1755年,英国政府派商人洪任辉(英国商人起了中国人的名字)带领商队直接抵达浙江宁波港。宁波虽然有海关,但一直不是洋船贸易的聚集地,宁波是海防的重要场所。乾隆皇帝听说英国商船不请自来,直接反应是担心浙江海防。乾隆决定大幅提高关税,以防止英国商船北上。然而,高关税并没有吓跑英国商人。他们宁愿多交税,也不愿去浙江贸易,这让乾隆很尴尬。
[img]674763[/img]
怎么办?就在1757年10月20日,闽浙总督杨应居刚刚上任,一天之内就闽浙海防和海关问题提出了四条奏折。奏折的核心建议是:“海防安全高于一切。福建和浙江不应允许洋船自由进出。南疆珠江口具有两山、炮台、沙淤等一系列自然防御优势,是在保证海防的前提下进行贸易的最佳选择。乾隆深表同意杨总督只留下一条港口通商的建议,挥笔御批:“你看到的很多!”
经朝臣讨论,1757年11月初10日,乾隆正式发布了一项命令,明确宣布港口定于广东,外国商船只允许在广东进行交易,不得再去宁波。因此,福建海关、浙江海关、江海关共同关闭,清朝对外贸易全部集中在广东海关。因此,“四口贸易”已成为“一口贸易”。
[img]674764[/img]
乾隆皇帝的“一口通商”国策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时期,在大炮舰的威胁下,被迫在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开设“五口通商”。如果当时保留“四口通商”或者继续扩大通商口岸,清朝能否与世界接轨?
清朝并没有完全关闭锁国。事实上,还有一个通商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