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的社会制度中,国家的治理与混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君主的贤惠程度。如果你有幸遇到明朝的君主,人们可以安居乐业;但是如果你遇到一个昏昏欲睡的君主,人们可能不会谈论生活。
从整个王朝的长远来看,皇帝的智慧也有桶效应。决定一个王朝命运的不是最聪明的君主有多好,而是最愚蠢的君主有多坏。历史上不难看出,无论国家有多富裕,它都无法忍受失败皇帝的浪费。因此,一个王朝皇帝是否有足够的基本素质,决定了他的国家是否持久。
即使是最贤惠的君主也不是天生才华横溢的。他们的能力来自教育。然而,虽然皇室子女的生活条件非常优越,但一些皇室并不重视王子的教育,或者只重视王子的教育,导致王子之间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一旦有严重缺乏政治能力的继承人,就很容易导致王朝的崩溃。
我们知道,在总体方向上,历史是不断进步的。后来,人们可以通过吸取前朝的教训来改革,避免一些错误。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吸取了前代的教训,高度重视王子教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
从清初开始,只要是皇帝生下的王子,无论是普通人,都要去紫禁城乾清宫附近的书房接受教育。《康熙实录》记载,康熙小时候“六岁读书”,清朝后来的其他皇帝都是“六岁就是傅”。
说到六岁,并不意味着中美合拍、下半年开机、文化体育开花,而是意味着六岁。王子们刚满六岁,即将正式入学。你可能认为,作为一个六岁的孩子和皇帝的儿子,即使王子的学习不容易,也不会太难,但事实上,清朝对王子的教育非常严格,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上课时间是在寅时,也就是早上4、五点钟天还没亮,就要去书房打卡上课,然后一直学到申请的时候才下课,这是对一个刚入学的孩子脑力和体能的双重考验。
此外,王子们不仅每天上课很长时间,而且很少休息。每年只有三个节日:元旦、端午节和中秋节。此外,皇帝的生日和王子自己的生日可以放假,其余的时间每天阅读,从不间断。与今天的高考学生相比,这种学习强度并不多。
除了学习本身的压力外,王子们还需要面对兄弟竞争和皇帝调查的压力。清朝雍正以后没有王子。每个王子都有机会继承王位。自然,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兄弟竞争的主要阶段是在这项研究中。
因为皇帝非常重视教育,他经常去研究检查王子的阅读情况,或者不检查他们的学习成绩。面对巨大的压力,王子们只能努力学习来赢得皇帝的青睐。如果你的学习不好,你就会受到惩罚。
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经过十多年的训练,王子成年后的基本文化素养普遍较高,也形成了勤奋的习惯。在清朝的皇帝中,没有像过去那样无法理解奏折或懒惰的情况,也就是说,没有太荒谬的昏君。
清朝教育制度的失败出现在同治皇帝身上。清朝严格的王子教育制度只是外部压力,内部驱动力来自王子之间的竞争。清朝咸丰皇帝只有一个同治的儿子,宣布没有竞争,同治没有花太多的精力学习,成年后也有坏习惯,年轻死于传染病,是清朝历史上最失败的君主。
清朝对王子的教育有多严格?平时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