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七年(1627年)八月,年仅16岁的信王朱由检即位,成为大明第十六位皇帝。年轻的皇帝勤于政治事务,以身作则,希望重振明朝。然而,事与愿违。朝鲜政治腐败已经不是一天了。外面有清朝的骚扰,里面有叛军。明朝终于灭亡了。作为明朝的最高统治者,明朝的崩溃也与崇祯本人有关。崇祯不会雇佣人。此外,他的多疑性格导致许多著名的圣贤和将军死亡。最后,他只能绝望地在景山上吊自杀。【纵横五千年】编者独孤雁是盘点崇祯年检惨死的贤臣名将!
首先,蓟辽督师袁崇焕
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皇太极亲率领十几万大军穿越长城,攻入关内,直接抵达北京城下。袁崇焕率领关宁铁骑勤王在北京城下与清军展开激战,将其击退。但不久之后,崇祯皇帝逮捕了袁崇焕,并于崇祯三年(1630年)8月处死了他。一位曾经挫败努尔哈赤,击退皇太极的书生,最终没能被马革裹尸,却惨死在自己人的屠刀下。
[img]674815[/img]
二是登莱巡抚孙元化
孙元化是明末科学家徐光启的弟子,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西方火炮专家之一。由于孙元化在城市头部安排了11门大炮,袁崇焕的宁远大捷。后来,在孙承宗的大力推荐下,孙元化担任登莱巡抚。
后来,辽东将军孔有德发动了吴桥兵变,孙元化主要招募和抚养他。然而,他巡逻王道纯藏匿诏书,使叛军长期无法接受抚养,再次发生叛乱。朝廷逮捕了孙元化。政敌余应桂、李梦辰和路振飞借此机会陷害了他。最后,孙元化于崇祯五年(1632年)7月被斩首。孙元化死后,他的儿子拒绝了朝廷任命的官职,明朝几乎没有专家知道西方火炮。
第三,蓟辽督师孙承宗
明人计六奇曾评论道:“自辽以来,很少有人能胜任。当时,只有熊廷碧、袁崇焕和孙承宗希望成功。”后人称这三个人为“辽东三杰”。孙承宗在朝臣普遍提议放弃辽东的情况下,毅然要求担任蓟辽督师,修建宁锦200英里防线,大大加强了东北边防,大力支持袁崇焕等人的主张。
[img]674816[/img]
袁崇焕被捕后,崇祯皇帝启用孙承宗,调兵遣将,成功收复遵化、永平、迁安等关内城市。但后来祖大寿的投敌,孙承宗被朝内大臣弹劾,崇祯也认为他老了没用,于是免官。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人们多次要求重新启用孙承宗,但崇祯皇帝却置之不理。崇祯十一年,清军攻打高阳,76岁的孙承宗率领家人守城,全家数十人战死,城落后,孙自吊身亡。
第四,宣大总督卢象升
1638年,清军入关时,卢象升率领秦王,名义上是“督天下兵”,但杨嗣昌等人的嫉妒其实不到2万人。卢象升率领军队在蒿水桥遭遇清军。双方展开了激战。“象升指挥部队战斗激烈,呼声动天”,但最终因寡不敌众,“手杀数十人,四矢三刃,然后仆人”。卢象升战死后,崇祯皇帝仍然没有给予养老金,直到杨嗣昌死后才被追回。
【影视剧中孙传庭的形象】
第五,陕西总督郑崇俭
1640年,郑崇俭率领贺人龙、左良玉等将领在玛瑙山大败张献忠。但事后张献忠在四川重新恢复了势头,崇祯皇帝以撤兵过早为罪,将郑崇俭削籍候代。随后,张献忠攻破襄阳,崇祯皇帝宠臣杨嗣昌自杀,崇祯皇帝心存怨恨,以“纵兵善还,军律失误”为由,将郑崇俭处决。直到南明时期,有人写道:“崇俭不失一城,丧一旅,因别人巧卸,便服刑。群臣微知其冤,不敢诉说,臣非常痛苦。"郑崇俭的冤案才得以昭雪。
第六,陕西总督孙传庭
1643年,孙传庭率领10多万军队在佳县与李自成进行决战。结果,明军失败了。后来,李自成长直接进入潼关,孙传庭死亡。历史书上说,“传庭死亡,明朝死亡”。孙传庭的失败与崇祯皇帝的错误指挥无关。孙传庭在陕西整顿了军队和马匹,但崇祯皇帝一再敦促他参加决战。一方面,明军缺乏粮草,另一方面,训练失败,导致佳县惨败。
[img]674817[/img]
治国之本在于用人得当。崇祯皇帝性格极端,天性多疑,这是用人的禁忌。崇祯皇帝手下有很多名将,有的是他杀的,有的是因为用得不当而死的。崇祯也有温体仁、周延儒、杨思昌等信任的人,但他们都是利用皇帝的信任排除异己的党争高手。用人是一门学问,但崇祯皇帝不会,不会死。明朝的灭亡与他直接相关。
崇祯皇帝杀害的六位贤臣最终导致明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