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勤于政治事务的皇帝,但如果你想评价皇帝的“劳动模范”,恐怕只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清朝雍正皇帝符合条件。然而,雍正皇帝虽然热爱工作,但身体状况却不允许。经过十三年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斗,雍正帝终于把自己累死了。然而,繁重的工作对朱元璋来说是小菜一碟。他不仅可以一个人做十个人的工作,还可以做明朝高层的所有重要工作。他还经常在百忙之余光顾后宫,和所有的娘娘们生了一堆孩子。雍正自然无法达到这种身体素质。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两位皇帝都有“劳模”的品质,但朱元璋的工作其实比雍正多得多。雍正忙碌是对工作的认真态度,总是想做到完美,而朱元璋忙碌是太多的事情,想躲也躲不过。所以问题是,中国历史上有这么多皇帝。朱元璋为什么特别忙?其实这种情况会发生,答案只有三个字:自找。
[img]673505[/img]
明朝开国之初,继承了元朝的官僚制度,在中央政府设立了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三大最高权力机构。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总理全国政务,领辖六部。大都督府是负责全国军队的最高军事机构,既有统兵权,又有调兵权。御史台是负责纠察、弹劾官员、纠正纲纪的最高监察机构。这三个最高权力机构及其下属单位基本上承担了全国各地的大小事务。只要皇帝在就业方面没有大问题,他基本上就可以成为“店主”。既然官僚制度已经安排好了,朱元璋为什么忙得不可开交?还得从朱元璋的出身说起。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把牛放在地主身上,做了和尚,做了一段时间的乞丐。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在童年伙伴汤和邀请下,走投无路的朱元璋致力于农民起义军。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创业,朱元璋已经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大头兵变成了叛军的领袖。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登基称帝,建立了明朝。
[img]673506[/img]
朱元璋年轻时的特殊经历使朱元璋变得自私、冷漠、多疑,成为皇帝后,他的性格变得越来越极端。朱元璋非常照顾亲人,但对大臣们却极其刻薄。比如他的儿子都被封为亲王,年供“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丝三百匹,纱罗百匹,丝五百匹,冬夏布千匹,绵二千两,盐二百引,花千斤”,而朝廷一品大官的月薪是禄米八十七石,一年的禄米是一千零四十四石。九品小官员月薪为禄米五石,一年60石。也就是说,朱元璋儿子的年薪比一品大官高出近50倍,比九品小官高出800多倍。没有对比真的没有伤害。
朱元璋除了对大臣吝啬外,还很刻薄。他的大臣犯了一个小错误,经常受到严厉的惩罚。洪武(朱元璋的年号)年间被斩首的大臣数不胜数,大部分都是冤假错案或被他人牵连。帮助朱元璋打败国家的朋友们几乎被杀了。
朱元璋对别人过于严厉刻薄,每天都怀疑大臣们对他很不满。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怀疑左丞相胡唯庸的阴谋不端,于是下令将胡唯庸株连九族。朱元璋总觉得权力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靠谱,于是他拿“胡卫庸案”大做文章,趁机“操纵”三大最高权力机构。一是撤销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将原隶属于中书省的六个部门直接放在自己的监督下;二是将大都督府分为五个部门,削弱了都督府对军权的控制,使六个部门的兵部和都督府相互制衡;三是撤销御史台,将全国官员的监督职责分配给100多名御史监督员,每个御史监督员都有权直接向皇帝报告。值得一提的是,皇家历史台在被撤销两年后重新设立并更名为都察院,但所有的皇家历史监督仍然保留着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权力。因此,在整个明朝,皇家历史作为一名演讲者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洪武十三年(1380年)大刀阔斧的机构改革后,明朝的行政、军事、监督权力完全掌控在朱元璋手中。他成为六部、五个都督府和100多名监督皇家历史的唯一协调员。所谓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朱元璋手里拿着各机构的权力,工作自然落在他手里。本来不是他的工作,他自己都抢过来做,他能不忙就怪。然而,朱元璋有着强烈的权力欲望。虽然他每天都很忙,但这种完全控制局面的感觉让他很高兴。朱元璋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劳模皇帝”这个名字。
为什么朱元璋这么忙?一切都要自己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