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寺南望》是唐代诗人郎士元的作品,载于《全唐诗》卷248。这首诗描写了柏林寺所在山峰的美景,蕴含着诗人陶醉于自然的愉悦与宁静。第一句写在船上已经闻到了寺庙的钟声,表现出空气清澈;第二次写登陆后,走过松径小道到山寺,可见地处安静。雨后两句俯瞰,云彩如米家山水画卷,意境跃然欲出。虽然打算写风景,但到处都有人的痕迹,人的感受,人的兴趣。全诗融情于景,创造出“诗情画意”的艺术佳境。
柏林寺南望
小溪遥闻精舍钟⑴,泊舟微径深松⑵。
青山后云犹在⑶,画东南四五峰⑷。
词句注释
⑴遥远:遥远。闻:听。精舍:佛寺,这里指柏林寺。
⑵泊:停船靠岸。路径:小路。度过:度过,越过。
⑶霁(jì):雨止。
⑷东南:一个“西南”。
白话译文
我还在小溪上航行,我听到了寺庙里悠长的钟声。停下船,爬上台阶,山路蜿蜒穿过秘密的松林。雨后初晴,山青,白云悠悠飘荡。俯瞰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葱葱,仿佛它们刚刚被画出来。
文学赏析
唐代诗歌中有很多绘画作品,这首小诗有着独特的风味。正如刘熙载所说:“画家必须有主峰,这是诸峰拱起的;作家必须有主笔,这是余笔拱起的。。。好书家必须为此而战。”(《艺术概论·书法概论》)这首诗的主题是“看”字,而看中的场景只在结尾指出。诗中所有的争论都在这里,其余的都在这里服务。
诗中提到雨姬,可见作者登山前在溪上值雨。虽然第一句话是从天已放晴的时候写出来的,但却饶有雨后之意。山顶佛寺(精舍)的钟声可以清晰地到达溪流,俾人“遥闻”,这与雨欢的尘埃和空气澄清有很大关系。没写登山,先在小溪上闻钟,点出“柏林寺”,同时又逗得舟中人登山的想法(“听钟声爱翠微”)。这不是诗的主笔,但它有一个“拱向”(引起俯瞰)。
精舍钟声的诱惑使诗人泊舟登岸。曲曲的山路(微径)慢慢引导他穿过密密麻麻的松柏(第二句只说“松”,从寺名可以看出有“柏”)林,一步一步靠近山顶。“空山新雨后”,到处都是松叶柏子的香味,让人感觉清爽。在深林中,横柯交蔽,不可避免地暗昧。有这种暗昧,才有后来“度”尽“深松”,特别眼明的快乐。第二句也是“拱向”题目的妙笔。
“度”字暗示“深松”已经耗尽,达到了精舍──“柏林寺”。行人的眼睛突然开朗起来。山后如洗的“青山”首先迎入眼帘。前两句从来没有一个着色字,这时“青”字突然出现,让人眼花缭乱。然后吸引视线的是天宇中飘浮的云朵。“吉后云还在”,但这不再是浓郁的乌云,而是柔和活泼的白云,观众的快乐心情可以看出。这句话从山带出云,为下句衬托西南诸峰铺平了道路。
三句写山,重点是山色(青),就一带山而言;最后一句集中刻画几座山,着眼于山形,给人一种异峰突起的感觉。至于“四五”,峰值有错落参差之致。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不平凡的山峰犹如“画”。用“画”字代替“衬”字,别有意思。说“衬”,说明峰是固有的,平平无奇的;说“画”,就像言峰之本无,却是由造物以云为毫,蘸林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色彩鲜艳,犹有刚脱笔砚的感觉。这不仅写出了峰的美,也传出了“望”者的惊喜和快乐。
这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只有从溪口穿过深林,这里的画面才特别精彩;只有在攀登的路上,这里的发现才特别愉快。因此,这里的“点睛之笔”取决于前三句的“画龙”。用刘熙载的话来说,诗人“争”的成功离不开“余笔”的配合。
名家点评
陆次云《唐诗善鸣集》:云画峰耶,峰画云耶自然笔意。
宋宗元《网师园唐诗》:必须自来,不要以为构(最后两句下)。
《诗境浅说》《诗境浅说》中的余陛云:这首诗只写在寺庙里看到的东西,而吐是有意义的,所以写风景可以让它全神贯注。第二句话,听钟声,寻找精舍,在舟山下停泊,沿着小路前行,松林度尽,方向进入寺庙。在寺庙里,吉祥的颜色开始,湿云没有收敛,西南的山峰,已经从云的差距中出来,潮湿的滴水。读这首诗就像秋山晚上的吉祥地图,所谓的“山就像一幅新染色的画”。
郎士元《柏林寺南望》翻译欣赏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