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通道之一。它位于危险的地方。它位于西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它被命名为“函谷关”,因为它位于峡谷中,像一封信一样危险。据记载,历史上有三个函谷关:古函谷关、汉函谷关和魏函谷关。
第一,历史上三个函谷关
古函谷关,又称“秦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堆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位于“长安古道”,紧邻黄河岸边,建于西周时期,是中国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从洛阳到长安,函谷关是必经之地。这条古道东西长7.5公里,沿途绝岸壁立,道路狭窄,车辆只能通过。“车不分轨,马不分鞍”,易守难攻,被称为“一夫当关,万人不开”。有人用“一泥丸东封函谷”来形容它的战略地位。在战国秦汉时期,它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罕见的雄关。
汉函谷关又称“新函谷关”,距秦函谷关150公里,位于河南省新安县东部。汉武帝元鼎三年(114年),楼船将军杨仆出资建造。据说汉武帝时期曾迁山东一带的富强贾至关中地区,关中腹地是天子脚下。许多诸侯王被封在关外,楼船将军也被封在关外,但杨仆羞于做关外侯,于是向武帝请求捐家资建函谷关一座,以雪为耻。新建的函谷关称为“汉函谷关”。现在已经废弃了,只有遗址。
洛阳新安函谷关遗址
魏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东北20公里处函谷关镇孟村,又称“大萧关”、“金陡关”。这是曹操运粮草的官方道路。魏正初年,弘农太守孟康在运粮道入口处修建了关楼。抗日战争期间,关楼被摧毁,现已被废弃。只有古道和烽火台遗址。
[img]674139[/img]
金陡关旧照
二、函谷关的战略地位
今天所说的函谷关主要是指“古函谷关”。自古以来,函谷关地势险峻,是兵家必争之地。函谷关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发生了16场大战役,许多战役可以说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楚怀王配合六国伐秦,秦国依靠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流”。秦始皇六年(前211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在函谷关大败而归。楚汉相争时,刘邦还根据守信谷关抵抗项羽。唐军和叛军在这里进行了“桃林大战”,“安史之乱”。还有“出谷会师”、“修鱼之战”、“周文入关”等战役。如今的关楼是1992年参照四川青羊山汉墓出土的画像砖重建而成,整个建筑庄严美观,具有汉代宫阙的风格。这里有尹喜望气台、孟尝君鸡鸣台等景点。
[img]674140[/img]
鸡鸣台
函谷关是古代中原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重点。司马迁、唐太宗、唐玄宗、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名人志士在这里吟诗作赋,至今仍有100多篇文章流传。围绕这座著名的城市,有历史典故和传说,如“紫气东来”、“老子过关”、“公孙白马”、“鸡鸣狗盗”、“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唐玄宗改元”等。
据说在战国时期,孟尝君冒犯了秦王,逃离了秦国。他到达函谷关才半夜。当时,秦法规定函谷关“日入时关闭,鸡鸣开始”。秦兵的追赶非常紧迫。幸运的是,一位随行的门客模仿了鸡鸣,欺骗了官员开门关门,孟尝君和他的团队摆脱了危险。
函谷关也是道教的圣地。据说老子骑青牛入关(见图4-15)的时候,守关官员尹喜登台看到紫气东来。看到老子后,他虚心向他请教。写了5000多字的《道德经》后,老子飘然远去。因此,函谷关名垂千古,成为道教文化的发源地。
公孙白马与战国时期哲学家和著名艺术家代表公孙龙有关。据记载,公孙龙骑马通过函谷关,官员阻止他,只允许自己通过,而马不能通过。公孙龙问:“白马不是‘马’。我们怎么能不通过海关呢?”守护者暂时无法回答,所以他不得不让他通过海关。这就是著名的“白马不是马理论”。
函谷关的位置原本是秦国的“边疆”,对秦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许多重要的战争都发生在这里。到秦朝统一六国后,函谷关就失去了军事防御要塞的意义。潼关的地位比函谷关更重要,其军事地位逐渐取代函谷关。到汉代,函谷关东迁,尤其是丝绸之路开通后,从洛阳西迁,汉函谷关是丝绸之路的第一关,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函谷古道上的军事关口,变成了丝绸之路上的财富之门和交流之门。西汉以降,函谷关在丝绸之路繁荣鼎盛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2014年,新安函谷关成功入选“丝绸之路第一关”
38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大会!
古代中国有三个函谷关,你知道在哪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