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梁海战(朝鲜:노량대첩,翻译:露梁大捷)是公元16世纪末发生的一场海战,因发生地露梁而得名。
[img]674406[/img]
露梁海战是朝鲜壬辰卫国战争的最后一场海战。交战双方都是中国明朝、朝鲜联军和日本军队的岛津立花。指挥官分别是陈(中国)、邓子龙(中国)、李舜臣(朝鲜)、小西行长(日本)、岛津义弘(日本)等。战争结果以明朝联军的胜利而结束。
在这场海战中,中国明朝派军队抗日援朝,取得了海战胜利。这场胜利在中华民族乃至亚洲海洋战争史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极大地影响了当时东北亚的地缘政治形势。
海战背景
明万历年间,日本国内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丰臣秀吉用武力统一了日本。然而,在中国,仍然有一些封建主难以控制。为了缓解国内矛盾,巩固统治,丰臣秀吉将国内关注引向国外,制定了占领朝鲜、征服中国、扩大南洋的军事侵略计划。
作为第一步,朝鲜提出了“借道入明”的傲慢要求,自然被朝鲜政府拒绝。
[img]674407[/img]
万历二十年(1592年)4月13日,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日本称之为“文禄庆长之战”,中国称之为“万历朝鲜之战”
日本侵略军乘坐700多艘大大小小的船只,第二天早上在釜山登陆,在北、南、中三路发动进攻。仅仅两个多月,它就占领了汉城和开放的和平壤。朝鲜面临着死亡的危险。因此,朝鲜国王李觉派使者到明朝寻求帮助。朝鲜是当时中国的附属国,“关白(指日本首相丰臣秀吉)的照片
朝鲜实际上意味着在中国。”(明援朝经略宋应昌语,见《明史·纪事本末》卷62)鉴于这种情况,明朝廷决定派兵援朝抗日。
万历二十年(1592年)12月23日,李如松率领明军入朝参战。第二年年初,连克平壤开城。4月20日,汉城被收复。日军退出南方诸道,提出议和。很快,战争就停止了。万历二十五年正月(1597年),日军再次入侵朝鲜。明年8月,丰臣秀吉死亡,死于从朝鲜撤军。
东南会战后,侵朝日军被压缩在顺天、泗川、南海等东南沿海地区。十月,日本关白丰臣秀吉死讯传到朝鲜,日军撤退。当时,占领朝鲜东南角的日军仍有4.6万多名士兵,除了蔚山第一军的主力军已经提前撤退。撤退部署为:东部驻西生浦、梁山、竹岛部,11月先撤退,在釜山集结,等待船回国;中部居昌敌人,当地船回国;西部驻顺天、泗川、南海、固城日军,东部日军撤离后,分别前往巨济岛集结,然后乘船回国。
海战简介
1598年11月,日军无心恋战,从蔚山出逃,明军分道进攻。加藤清正带领他乘船撤退。明军由陈杰提督水师、副将邓子龙、游击队马文焕等统属。忠清、全罗、庆尚海口分布有数百艘战舰。
就在日军将领撤退的时候,陈林派邓子龙和朝鲜将领李顺臣一起出击,拦截日军援军立花宗茂、岛津义宏、小早川秀宝、高桥统增、宗义智、寺泽广高等部门,想在露梁海上救小西行长。
邓子龙已经70多岁了,仍然精力充沛,带领三艘船进攻日本军队,成为前锋,与日本军队作战。在战斗中,300名强壮的士兵跳进朝鲜军舰进行救援,向前进攻,日本军队受伤无数。但其他军舰在邓子龙的军舰上扔了火器,使军舰着火,邓子龙没有办法撤退,最终死亡。
随后,陈蚕、季金等副将领赶到,夹击日军,日军成功让小西行长摆脱困境,战而退。逃离登陆的日军被明朝歼灭。这时,刘方进攻小西行长,夺取桥寨,陈林与舰队一起进攻,然后焚烧了几艘日本军舰。小西行长的友军岛津义弘带领舰队帮忙,陈林也打败了他。结果,他不得不扬帆起航,撤退援助日本军队。立花宗茂作为殿后接待小西行长,成功撤退了其他日军。然而,对日军来说,这场战争的目的只是为了救出被困在顺天的小西行长,撤退回日本,而不是为了战胜。
露梁海战发生在什么背景下? 露梁海战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