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2日,小皇帝溥仪在隆裕太后的主持下发布了《逊位诏书》,从此让出世界,在紫禁城过着“蜗居”般的生活。
溥仪顺应历史潮流,得到了民国政府的优待,主要有两个:一是每年拨付400万元供溥仪花费,二是皇帝的尊号得以延续。
溥仪在民国时期保留了皇帝的面子,但早已失去了皇帝的内子。这不仅意味着他不再统治世界,而且手头缺钱。
有人可能不得不说,民国政府每年给他400万元还不够这个小朝廷挥霍吗?事实上,每年没有足够的400万元,而且拖欠的更少。民国政府自己也不能开锅,靠借外债生活。当然,他们无法支付这笔钱。
[img]673888[/img]
那些年,小朝廷的开支令人惊叹,每年高达360万元。@ 溥仪在节假日或做大事时,常常捉襟见肘,不得不典当宫内宝物应付。
当他在1922年结婚时,他需要很多钱。中华民国政府只给了他10万元和一封无法支付足够优惠年费的道歉信,其余的只能由他自己决定。内务府向汇丰银行抵押了40多个盒子,筹集了40万元,以收取足够的婚礼费用。
然而,皇室的“贫穷”与普通人的“贫穷”并不是一个概念。让我们看看紫禁城银库里有多少银,当溥仪被驱逐离开时?
众所周知,1924年,冯玉祥率领国民军控制北京局势。他非常介意紫禁城的另一位皇帝,所以派部将鹿钟林驱散到这个小朝廷,修改了1912年签署的优惠皇室条件。
11月5日上午,鹿钟麟奉命进宫,态度强硬,要求溥仪带领宫内人员立即离开。溥仪迫于国民军的威望,没有抵抗的力量。他不得不屈服,接受修改后的优惠待遇。当天下午,他匆忙离开紫禁城,暂时住在醇王府。
修改清室优惠条件的关键内容是:废除皇帝尊号,溥仪成为普通国民;中华民国政府每年补贴50万元。
[img]673889[/img]
溥仪走得很匆忙,没有时间收拾金银。后来,他派内务府大臣绍英与鹿钟林商量,要求取回宫中的私产。
溥仪获得许可后,不仅取回了自己的衣物、器具等物品,还运出了紫禁城银库中存放的银两。
紫禁城银库有内外之分。鹿钟林清点后,里库存银有633斤(合101328两斤,当时一斤等于162斤),外库存银有864斤(合13824两斤),共7197斤(合1151522斤)。
这两种银大多是元宝和大小银锭,其中最大的元宝重达400两,全部由溥仪搬出宫殿。
[img]673890[/img]
为什么宫殿里还藏着这么多银?民国市场上的流通货币已改为银元,不再使用银元,20多年未使用。否则,早就花光了,也不会像绍英向鹿钟林报告的那样,小朝廷欠不少于5万元。
@ 敬意太妃出宫时运走寿康宫存银1.03万2,荣惠太妃运走重华宫存银1.5万2。
溥仪出宫后过着“自由”的生活,但他经常通过卖掉从宫殿里带出来的婴儿来维持奢侈的生活。更糟糕的是,他也在等待机会有所作为。结果,在日军发动“918事件”后,他走上了邪恶的道路
揭秘:1924年溥仪被开除宫殿时,紫禁城还有多少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