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最害怕的是各种自然灾害。这场自然灾害涉及面广,人们会饥荒造反,到处逃跑。宫里的人要想办法救那些普通人,同时也要想办法安抚那些暴乱的人,让他们冷静下来。这几乎成了每一次饥荒的常见现象,但在光绪年间爆发的“丁徐奇荒”中,人们却不愿意造反。这背后的原因,既然宫里的人感到轻松,也让普通人感到悲伤。
[img]673143[/img]
大干旱持续多年,也引发了蝗灾和洪水,最可怕的是瘟疫。据保守估计,在那场混乱中,近1300万灾民死亡,超过2亿人遭受了灾难,这是一个可怕的数据。
虽然清政府一直在帮助受害者,但受害者很多,朝廷的库存也很少。所以政府里的人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帮助受害者。例如,一些土豪劣绅会通过让他们捐赠一定数量的材料来安排当官的职位,并鼓励他们做出更多的贡献。
[img]673144[/img]
当然,清政府也利用贸易港口进行宣传。许多在国外生活的华侨听到饥饿的消息,都伸出了自己的救济之手。他们能帮多少就帮多少。经过政府的大力宣传,那些没有受影响的地区的人也向受影响的同胞捐赠了一些物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的压力。
[img]673145[/img]
那场混乱并不意味着没有人不想反抗,但力量是如此的不同,反抗只会让自己早点见到地狱之王,没有得到任何好处。明智的人会放弃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诚实地等待别人的救济来度过困难时期。这样的事实真的很不舒服,但也感到很放心。
为什么老百姓在丁徐奇荒中没有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