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的野心才子胸,谁说女儿不英雄!足行万里书万卷,尝试打败丈夫的雄心!”
清代女科学家王贞仪(1768-1797),原籍安徽天长县,出身官宦之家。我从小就和祖母一起学习。11岁时,我和祖母和父亲一起去吉林探望祖父,并在北国呆了5年。16岁从吉林到南京,很少和家人一起去陕西,经过两湖到广东。18岁回家,第二年再到南京,至此居住。25岁时嫁给宣城秀才詹枚,婚后夫妻感情融和。然而,当他们蓬勃发展时,这位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科学家突然病得很重,死时只有30岁,全世界都为此感到遗憾。
[img]672384[/img]
聪明好学、博学多才的王贞仪,对天文、数学、气象、地理、医学、文学等有50多卷的研究。病重期间,她让丈夫詹枚把自己写的文稿托付给朋友钱九英筹资期刊。钱九英也是当时的才女,她不负所托,将王贞仪的大部分着作印制出来。现有的《年差日至辨疑》、《地圆论》、日月五星随天左旋论一、二、三、《月蚀解》、《德风亭初集》等。王贞仪一生“书无所不窥”、“学无所不闻”、“夜坐观天星”。经过“日夜、寒暑、睡眠、食宿”的刻苦自学,她不仅熟悉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还能解读明末清初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书籍,尤其是爱读天文数学家梅文鼎的历算作品,是梅氏传承中唯一的女性。
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和数学被称为“历算”,而从事历算的人被称为“类人”。据《类人传》记载,自古至清(代)共列类人400人,其中清代占近一半。此时历算的复兴,除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清政府改历的需要外,还有梅文鼎作为历算大师的“开山之祖”的作用。梅文鼎和王贞仪相距半个多世纪。虽然她没有得到大师的教导和解惑,但她继承了梅文鼎的“中西学习”在学术思想上,王贞仪以自己的历算成就表现出色,因此学术界定她为女天文学家。在《年差日至辨疑》中,她阐述了爱国古代发现的“年差日”(常说回归年比恒星年短一点)比西方早,但为什么会出现“年差”?古代历算家没有统一的认识。王贞仪接受西方天体力学知识后,分析认为是春分沿黄道向西缓慢移动造成的。正如她自己所说,“中西固有不同,也有不同”,应该兼用并取。
王贞仪在自己的文章中说:男人出生后是女人,但性别不同,没有聪明和愚蠢的区别,男人可以做,女人也可以做。女人不如男人好,这是没有接受同样教育的后果。男人和女人都有可能学习同样的东西。她面临着批评
“妇女不当以吟诵为事”、“只做食物和缝纫”的世俗偏见。王贞仪年轻时学会骑马射箭,遇到技术问题时亲自做实验。
哈佛大学图书馆藏《德风亭集》
据说宣城文人家族詹枚在南京读书时,特别欣赏王贞仪的诗歌,两人有共识,随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王贞仪经常痛斥搞封建迷信的人。她认为“看风水”完全是谎言。她问,如果你看埋葬的坟墓,得到好的风水,让子孙后代得到高官厚禄,那么这些风水先生死后的埋葬地怎么样,他们的子孙后代怎么样!她坚信个人努力对个人成长的作用,不相信风水的好坏。这些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言论,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据宣城县志记载,乾隆末年,这里发生了多年的水旱灾害,人民深受饥饿之苦,在宣城生活了三年多的王贞仪对此深表同情。时为观察史的陈三辰,不仅视而不见,而且与妻子方觉如在寺庙里用了大量的金银,王贞仪对此大为愤慨。方夫人写了一本《心经》,让她写序言。虽然他们是朋友,但她拒绝了,当面指责你们夫妇长期过着奢侈的生活。然而,今年的荒年很紧迫。人们被困在饥饿和富有的财产中,所以他们应该得到更多的救济。然而,贵夫妇用从民间剥夺的钱来修建寺庙和香火,这怎么能说是心经的善行呢!真正做好事,就是要资助那些饥饿的村民啊!
热情传播科学知识是王贞仪一生中最具社会价值的一面。在《地圆说》中,她提出了六个证明地球是圆形的理由。就是说:①人们按照罗盘的指示向东行走,或划船大海,或舍舟登陆,只要方向保持不变,总有一天会回到原来的起点。②走向北方,看到北极星越来越高,北极星在天顶。③爬得越高,看得越远。④望船驶出港口,近处看船身,远处看船桅,渐渐地船进入大海。⑤月蚀时,地球在月球上呈现圆影。⑥在东方看日出比西方早,“东方日中”和“西方夜半”。
王贞仪还回答了另一个问题:既然地球就像一个大球,为什么地球下面和两边的人可以直立行走而不摔倒或侧卧在地上?她说,地面上的人和物都是由地球巨大的引力主导的。人们所说的上下是向地心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是向上的。懂得这个道理,自然会明白,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头都是上,脚都是下,顶天立地,悠闲自得。在200多年前的封建社会,一个女人有这样的见解是有价值的,这为当时批评“圆地”的错误理解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为了证明月蚀的原因,她在屋梁上挂了一盏灯作为太阳,以小圆桌为地球,镜子为月亮,一次又一次地移动悬灯的高度,镜子和小圆桌之间的距离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变化。她的演示让旁观者的亲戚、朋友和邻居知道月蚀的真相。
[img]672385[/img]
宣城时,王贞仪有一年对农民说,今年会有涝灾,应该种高杆作物。一年后,她告诉农民,今年将有旱灾,应该种植早熟作物。后来她的话真的实现了。当农民感到困惑时,她解释说:她看到蚂蚁从洼地移到高阜,推测今年有洪水;观察到天空中的云经常呈鱼鳞状,没有圆锥形的雨云,她推测会有干旱。从那以后,她的邻居出去,或者想做什么,经常问她的天气情况,她回答说晴雨大致没有错。
“谁说女儿不是英雄”,清代女科学家王贞仪出生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女性无疑会受到更多的压迫和歧视。然而,她是独一无二的,大胆倡导男女平等,热情传播科学知识。她英年早逝的才华和传奇生活经常受到后人的赞扬。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新称她为“班昭之后只有一个人”。
王贞仪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科学家之一,死时只有3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