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丁丑),共3卷18篇。整本书包含了机械、砖瓦、陶瓷、硫磺、蜡烛、纸张、武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作品,也是中国古代综合性科技作品。有人也称之为百科全书式作品,作者是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之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在书中,作者强调人类应该与自然协调,人力应该与自然力量相匹配。它是中国科学技术史料中最丰富的一部。它更注重手工业,反映了明末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中国的生产力。
内容简介
《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种技术。《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作品,也是中国古代综合性科技作品。也有人称之为百科全书式作品,作者是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之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应该与自然相协调,人力应该与自然力相协调。它是中国科技史料中最丰富的一部。它更注重手工业,反映了明末资本主义萌芽期的生产力。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18篇。并附有123幅插图,描绘了130多种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和工艺。书名取自《尚书·高陶谟》、《天工人代之》、《易·系辞》、《开物成务》,作者说是“盖人巧造异物”(《五金》)。全书按“贵五谷而贱金玉”(序)分为“乃粒”(谷物)、乃服(纺织)、《彰施》(染色)、精华(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食糖)、膏液(食油)、陶瓷(陶瓷)、《冶铸》、《舟车》、《锤煅》、“烧石”(煤石烧制)、《杀青》(造纸)、《五金》、《佳兵》(兵器)、丹青(矿物颜料)、曲疽(酒曲)和《珠玉》。
本书详细描述了各种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设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上卷记录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加工方法、蚕丝棉з的纺织染色技术、制盐制糖工艺。中卷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明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和造纸的方法。下卷描述了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武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和加工。
中国古代物理知识,如提水工具(筒车、水滩、风车),分散在《天工开物》中、舵、灌钢、泥型铸釜、失蜡铸造、排除煤矿瓦斯法、盐井吸卤器(唧唧)、在熔融和提取方法中有许多物理知识,如机械和热学。在五金中,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其冶炼方法首次记录。
《天宫开物》记录了农民培育水稻和大麦新品种的例子,研究了土壤、气候和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并注意到不同品种的蚕蛾杂交引起的变化,表明通过人工努力,可以改变植物的品种特征,得到了“土壤时代不同,种类与土壤不同”的科学观点。
[img]672432[/img]
创作背景
主观因素
宋英兴出生在一个学习氛围良好的士大夫家庭。再加上他自己的勤奋和勤奋,他有很高的文化素养。激烈的科学领域竞争给他留下了一个阴影。他未来的职业生涯还没有达到决策圈的突出地位,但他对知识的追求从未放松过。
[img]672433[/img]
宋英兴学习兴趣最大的特点是“新”和“不同”。他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走出学习,接触社会。他的旅行调查和底层官员的仕途经历给了他们更多的机会了解基层生产领域的工艺流程。
学术背景
八股取士的确定,科学逐渐成为僵化的科举教条,严重阻碍了科技的发展。明嘉靖后,王阳明的心学风行大江南北,江西成为王学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阵地。与以性理道学为主的主流思潮不同,远承阳明之学的台州学派等有为于世、反虚务实的小众思想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发展。台州学校在长江中下游,特别是长江三角洲、赣江流域等商品经济发达地区,成立于王根,影响最大的是李志,他们提出了“日常生活”的命题,反映了倡导世界进步的思想,反映了平民、布等阶级的要求和愿望,具有反封建统治的进步意义,并逐渐成为一门学科。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之风的繁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时代背景
明朝是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相对发达的阶段。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生在明朝中期后的一些地区和许多行业。
[img]672434[/img]
在农业中,耕地面积扩大,作物品种改善和增加,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显著增加。一些地区有专业的管理。
明代手工业种类繁多,规模一定,尤其是冶金、陶瓷、纺织等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行业。棉纺织业已成为主要的家庭副业,瓷器行业在国内外都很有名。冶金矿业从官营发展到民营,造船业发达。
明朝的商业和交通也相对发达,白银已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一些巨大的企业往往在数千英里外致富,一些著名的商业帮派出现;沿海贸易中心和新兴城镇进一步发展。
天工开物简介 介绍天工开物的主要内容和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