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词派诞生于晚唐五代前蜀,是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之一。它的名字来自后蜀赵崇佐的词集《花间集》。《花间集》收集了温庭筠、韦庄等18人的词作,共500首。作者多为蜀人,词风相似,词作内容多为歌唱、悲欢离恨,仅限于男女燕婉的私密,故称“花间词派”。
[img]672461[/img]
晚唐五代中国词派。五代后,蜀赵崇佐选录了唐末五代词人18部作品,编成《花间集》(10卷),其中韦庄、薛昭云、牛桥、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顾迅、魏承班、鹿虔易、阎选、尹娥、毛熙震、李迅等。,都是集中在蜀国的文人。他们的词风大致相似。因此,后人称之为花间派。其中,温庭筠、韦庄是代表作家,两人虽然都注重写艳情离愁,但风格不同,温词华丽,韦词淡淡明亮。其他诗人,多舞温,韦余风,内容不外歌颂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多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风格不高。但鹿虔易、欧阳炯、孙光宪也有一些更现实的作品。花间词除了少数暗伤亡国的作品和边塞词外,在思想上并不可取,但其文字丰富精工,艺术成就高,对后世词作影响大。南宋绍兴、淳熙、开禧年间,《花间集》有三种刻本。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李一流的《花间集校》。
[img]672462[/img]
花间词人的作品就是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和文艺风尚中产生的。陆游《花间集跋》说:“斯时天下岌岌可危,士大夫乃流至此。“这是对他们反现实主义创作倾向的批评。他们以温庭筠为鼻祖,绝大多数作品只能堆积华丽的辞藻来形容女性的服饰和体态,题材比温词更窄,内容更空虚。在艺术上,他们片面发展了温词雕刻字句的一面,缺乏意境的创造。花间词人的作风在词的发展史上形成了浑浊的流动,一直影响着清代常州词派。
花间派:产于晚唐五代的前蜀,是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