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初,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派徐达北伐攻占大部分,元朝统治者被驱逐出中原。然而,元廷并没有灭亡,占领了漠北,被称为北元。虽然北元后主于1388年,元朝不复存在,但蒙古人一直活跃在沙漠的南北,明朝未能对蒙古建立长期统治,成为未来失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明朝的主要隐患是蒙古。所谓北上,东北下,是明朝始终坚持的国防政策。因此,明一代专注于防御蒙古入侵。总体战略是预防和控制。
为了防止蒙古犯罪,明廷修建了长城,设立了九边,加强了从辽东到固原的防御,并利用周边少数民族的矛盾遏制了其发展。四年后,洪武打算经营辽东,以隔离蒙古与朝鲜的联系。为此,辽东都司成立,许多卫生间成立。
然而,退居塞外的蒙古部落完全失去了对农业经济的支持。他们迫切需要的铁器、布料、茶粮等物资来源被切断,只能选择南下。
明廷利用这种不平衡的供需与政治利益挂钩,迫使蒙古各部以允许入贡和贸易的方式屈服。经过隆庆20多年的冲突协商,双方达成了“我答封贡”,明廷与右翼蒙古确定了臣属通贡的关系,实现了西北边境40多年的和平稳定。
在这种成功的和平共处模式下,明廷不愿意施与蒙古名义汗王所在的左翼蒙古,也不愿以和亲的方式笼络蒙古贵族。明蒙之间没有友谊。
明末,后金崛起,面对女真人的威胁,明蒙两股势力却未能联合起来。
此时,成吉斯汗黄金家族政权的末代大汗林丹汗统治了蒙古察哈尔部。他致力于统一蒙古各部门,鄙视缓慢崛起的后金。
然而,明朝发现了后金的威胁,放下了对蒙古的偏见,以草原民族最渴望的开放奖励的名义吸引了察哈尔部。这是内明廷过去知道林丹汗只是名义上的蒙古汗,对其他部落没有实质性的控制,所以没有必要担心观察哈尔部的严重问题。对于其他蒙古部落,明朝法院不敢放心交朋友。
自1619年以来,明廷奖励了林丹汗近52000枚箭,并允许每年赠送1200枚白银。赏银对林丹汗很有吸引力。林丹汗在后金与明朝的军事对抗中以实际行动支持明廷。
然而,这导致了后金的报复。1621年,后金与内喀尔喀五部军事威胁建立政治军事联盟关系后,对明朝发起了更激烈的进攻,占领了辽河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征服了辽阳、沈阳和广宁。
广宁是一个战略要地,不仅是明朝的重要防线,也是蒙古和明朝之间的重要城市渠道,这与林丹汗政权的经济来源有关。因此,林丹汗和明朝共同抗击黄金。然而,由于明朝作战计划的分歧和林丹汗派遣的蒙古士兵未能及时到达,他们失去了广宁。
此后,明朝在山海关收缩防守,林丹汗部落离开,两者的联盟实际上是徒劳的。
林丹汗失去了经济来源,在战略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后金坐稳辽东,不怕林丹汗,满蒙政治关系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
林丹汗已经成为后金进攻的直接目标,但他仍然统一了蒙古各部门的计划,这导致了蒙古的分裂。1625年,林丹汗东征科尔沁部,主动挑起蒙古内战,但效果不好。他不仅没有达到作战目的,而且促使更忠诚的喀尔喀部门分裂。科尔沁部为了保护自己而全面倒向后金。后金组建了一名强大的满蒙骑兵,并增加了他的力量。
无奈之下,林丹汗不得不离开察罕浩特,西征右翼蒙古诸部。随后,林丹汗试图回到察罕浩特,讨伐阿禄科尔沁部,阿禄科尔沁部归附后金。1632年4月,后金以支援阿禄部为借口,组织强大的满蒙联军对林丹汗进行大规模进攻。林丹汗不得不“弃6万户和尊严的察罕浩特”一路西退,《圣武记》叙述:“林丹汗谋拒战,而所有人都解体了。于万众由归化成渡河西奔,沿途离散178”。金军追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后,闻到林丹汗已带领部落进入青海,便“收其部落数万并还”。
[img]672694[/img]
林丹汗西迁后,再次向明廷要求奖励。此时,崇祯朝误判了天启末年宁锦两次大胜后的情况,不愿意用巨资给林丹汗。无法维持生命的林丹汗又开始入侵明朝。他多次从宣府和大同方向入侵明朝边境。明蒙两国在大同张家口爆发多次冲突。时任陕西三边总督的洪也率兵抵抗前来抢粮的蒙古军。
显然,这比赏银给林丹汗的得不偿失,但双方都错过了最后一次结盟的机会。林丹汗死后,察哈尔部也降落了后金,漠南蒙古统一为后金,成为满清统治者之一。明朝对这样一支满蒙联军毫无抵抗力。
为什么明朝这么强,不能长久?主要是因为蒙古没有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