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与端砚“玉带生砚”
[img]672940[/img]
玉带生砚。数据图片
[img]672941[/img]
谢翱(1249~1295)、字高羽、号西发、死乐耕、原籍长溪(今福建福安)、宋末爱国诗人、揭阳等地谢氏开基祖、《西发集》等诗集传世。玉带生,古砚名,原宋末爱国诗人刘晨翁赠送右丞相信国公文天祥(号文山)收藏的端砚,后丞相赠送谢翱,谢翱传世诗文多以玉带生。
用玉带生砚墨写悼文相名篇
景炎元年(1276)5月,宋端宗在福安登基,时义士云集,勤王之师为文天祥信国公等所辖,谢翱激于义,倾家资,率义兵,战策文相门下,署咨询参军,随后转到闽、赣、粤。据元代杨维祯《玉带生传》记载:“玉带生者,宋文丞相家藏研也。后传于其客冬青谢先生翱翔,翱翔死亡,幸归于给。文丞相“提刑浙西,器而聘之,呼以玉带生而不名。清代徐沁《谢皋羽年谱》载:“初,文公有端砚一方…后赠先生(注:指谢翱)。清朝康熙年间,著名作家朱彝尊的《玉带生歌》有“玉带生,文信国遗砚……文墨宾,代汝一一数:谁参军?谢皋羽……”砚背上刻着文丞相亲赋篆文砚铭:“紫衣绵绵,玉带兮兮卷卷。藏西米中之,外之泽西日宣。于呼!磨尔心之坚,寿吾文之传。庐陵文天祥造“共44字,铭文对端砚玉带生的外观、质感、用途等极为赞美。清代敏中《西清砚谱》卷九载玉带生:“砚高5寸许,宽1寸7分,厚如之。又长又圆,旧端溪子石也是。下砚面3分许,周边石脉一道,莹白如带。“文山既适合国难,又适合征兵岭海间,仓黄相失。闽谢翱,文山客也。桐庐山间道携生往来。(杨维祯《玉带生传》)
谢翱受赠玉带生后,一直随身珍藏,从未离弃。在《文房四友叹》诗中,他称玉带生为“石君”,如“昆吾莫邪轻毛锥,一生都被引去。与石君单独作一处的潭溪之公江邑黔。“1282年12月,文丞相去世节,谢翱听到这个消息,难过得忍不住写了许多怀念文丞相的著名诗篇,如《哭所知》、《西台寄所思》、《书文山卷后》、《登西台哀悼》等。这些悲伤的诗歌和文字大多是用玉带生研究的墨水写的。“或云西台上,曦发一老涕连,手击玉如意,生时也随之而来。"(朱彝尊《玉带生歌序》、《竹如意》、《登西台哀悼》)谢翱“生时也相伴”玉带生,揽物而思人,思人而悼故国。宋连,元末明初的作家~1381)在他的《谢翱传》中说谢翱:“被天祥所知,麻衣绳履,张皇山泽间若无所容...翱翔不辜负天祥,肯辜负国哉?翱翔天下的人也是如此。张丁的《西台哀悼记注》说:“若其哀悼西台,则哀悼丞相;哀悼丞相,则哀悼宋朝300年。指出谢翱对文天祥的感情,本质上是对宋室乃至民族的热爱和丧亡之痛。清代江苏常州举人周仪伟(1777~1846)《回忆高羽》诗:“谢公三尺竹如意,妻子端溪玉带生。一片浮山一拳石,如何教风雨不凄凉?文丞相的知遇之恩和赵宋的亡国之痛,是谢翱至死不易、刻骨铭心的两种情感。
独与玉带生“结伴”避捕独与玉带生
景炎三年(1278)11月五坡岭战败后,谢翱为避元兵逮捕,将妻儿(吴氏、怀壶)留在潮阳海门,独自与玉带生“同行”,自粤迁至闽,后寓于浙之杭,隐名埋姓,结交志士,继续抗元护宋。如《书文山卷后》:“无处可流泪,我今天变名了。“广惜往日”诗序中自称“粤人”,“元旦立春”诗有“闲庭记粤乡”句。元贞元年(1295)谢在杭州翱翔,亲密的朋友按其遗嘱表墓碑称为“粤谢翱翔”。谢翱为避元网离粤远行时,只伴随着玉带生,他留在潮阳海门的妻儿,也成了他难忘的思念。据记载,宋景炎二年(1278)4月13日,谢翱的妻子吴氏在潮阳海门舟生了一个儿子(怀壶),并在他的诗《废居行》中生下了一个儿子(怀壶)。)“商人妇”(“抱儿拜月,去日尔初生。自满三岁,无人问五行。一切都被揭露了。这些思念远在粤语亲人的诗,难道没有谢翱随身携带的“石友”——玉带生的作品吗?吴氏母子先立籍潮阳海门,后迁至揭阳玉角村(今榕城),后迁至湘龙、桃山等地,瓜长,人才辈出。1995年揭阳市成立之初,为弘扬谢飞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吸引投资,促进揭阳经济发展,在黄岐山麓岐泽湖北侧建设了“谢飞纪念馆”,成为揭阳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对于玉带生,谢翱不仅“生时也随之而来”,死后还随葬在墓地(据说是在杭州讲课的月泉书院收藏的)。元至正年(1341)~1368)转到杨维珍(铁崖)(其门生张宪被命作《玉带生歌序》),而明代则无载。清朝是乾隆皇帝收获的,在砚台的底部刻着铭文。现代在台湾省故宫博物院收藏了几次。谢翱所传的《西发集》等诗文遗篇大多是他从潮阳海门返闽至浙居时的作品。清代《四库总目提要》称其“诗文桀骜不驯,精彩绝伦。当时玉带的生长伴随着,可以说“见证”了谢翱真挚的爱国诗词的出现。正是:
念动思信国,恩施有自肇潮阳。
文山气节汗青照,曦发诗文玉带彰。
感谢您的飞与端砚【玉带生砚】,避免捕捉独生玉带生[结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