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又称古蜀或蜀,字面意思是向日葵蚕,长期存在于四川盆地,有多个朝代,不同时期发展的文化包括码头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十二桥文化,316年后被秦灭亡,根据越南历史记载,王子在古岭南创立,但最终被南越灭亡。
古蜀人的祖先是蜀山氏族。有人认为蜀山氏和蚕丛氏是从岷江上游兴起的,是古羌人(语言学上属于藏缅语族)的一个分支。四川西北部茂县营盘山遗址时间约为前3500年至前3000年。有大型的中心聚落,密集的房屋基地和许多人祭祀坑。
[img]673238[/img]
宝墩文化
宝墩文化约于前2500年至前1700年,是成都平原最早的考古文化遗迹。它是古蜀文明的古城,也是古蜀文明的起源。
该遗址的主要遗址是1996年后发现的成都平原史前古城遗址群(最大的,约60万平方米,建成的城墙覆盖着卵石)、都江堰芒城村、崇州双河村、紫竹村、郫县古城村、温江鱼福村等8个史前遗址组成,相当于三星堆遗址的第一阶段。
建筑城市面积10-60万平方米。这些城市地址大多选择在河流平台上,沿河流方向平行建造。每个城市地址都有高耸的土墙,有些有宽阔的沟渠。城市地址具有明显的防御功能,也可能与水控制有关。房屋建筑采用矩形木(竹)骨泥墙建造,部分城市地址也发现了大型礼仪建筑,可能形成了具有宗教和政治中心的中心聚落。
生活生产工具主要采用全身磨制的小石器,熟练掌握了切割钻孔技术。陶器用泥条建造,加慢轮修复,形状变化丰富,生产技术非常先进,人们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
三星堆文化
前1700-前1200年左右,成都平原进入三星堆文化时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达青铜文化。大约相当于中华民族记载中的鱼福朝时期。以三星堆为中心的古蜀国是长江上游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中心,是古蜀文明形成阶段的强盛时期。
位于360万平方米的三星堆古城,三星堆文化主要体现在三星堆遗址的第二期和第三期。
该建筑发现了密集的房屋遗迹、许多祭祀坑、灰坑、手工作坊、集中墓地等遗迹。
三星堆遗址是一个文明古国,财富丰富,青铜冶炼技术发达,玉石加工技术熟练,宗教色彩浓厚。出土了大量震撼世界的金器、青铜器、玉器、象牙等精美物品。这些物品造型奇特,文化内涵丰富,艺术个性独特。
十二桥文化
前1200-前600年,三星堆在前1000年左右被废弃,文化中心转移到成都平原中心,是四川盆地青铜时代中期的考古文化。十二桥文化继承了大量的三星堆文化因素,又包含了许多新的文化因素,文化范围分布十分广泛。其中,金沙遗址是成都平原上新兴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中心,是古蜀王国的另一个城市。十二桥文化是古蜀文明发展阶段的又一辉煌。约相当于中华民族记载中的杜宇时期。
2001年初发现的金沙遗址规模最大,遗址最丰富,出土文物等级最高,持续时间最长。金沙遗址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主要文化时代为商代晚期至西周。
[img]673239[/img]
在中华民族建筑记载中的古蜀第四期,杜宇时期的城市包括都城郫邑(四川省郫县北约二里处,即民间传说中的杜鹃古城)和曲上。金沙遗址发现了大型建筑基址区、大型祭祀活动区、一般住址、墓地等重要遗迹。在此期间,房屋建筑有两种形式:干栏木结构建筑和木(竹)骨泥墙建筑。
生活石材生产工具仍以全身磨制的小斧头、插头和凿子为主;尖底陶器盛行;布甲的普遍性是这一时期的一个突出特征。祭祀区出土了大量与宗教祭祀活动相关的礼仪器具,其外观与三星堆文化相同或相似。
晚期蜀文化
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16年,即开明时期,相当于中原春秋时期至秦国占领巴蜀时期,是古蜀文明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后蜀文化时期。
成都商业街遗址发现的大型船棺墓地和新都马家高贵的木棺墓地,可能是当时蜀王或国王的墓地。
开明五世前,蜀国的都城建在广都樊乡(即四川省成都市下辖的双流县)。开明九世建都在成都。开明十二世五丁力士从蜀到秦开辟了石牛道。
生活精美的漆木器,巨大的船形棺材,具有地域特色的巴蜀铜兵器,以及至今无法阅读的漆木器巴蜀图语成为这一时期文明发展的代表。
古蜀国除了著名的三星堆文化外,还有哪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