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中国文坛豪放派诗人的先驱
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苏轼(1037-1101年)是豪放派诗人的先驱。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字子瞻。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苏迅和弟弟苏辙都是当时著名的大作家。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当时他虽然20岁,但已经博通经史,很有才华。考官欧阳读了他的文章,大为赞赏,并预言未来的文坛不属于苏轼。参加制科考试六年,献《进战略》、《进论》各25篇,进入第三等,授官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他主张创新,认为当时有三个病:一个病无财,两个病无兵,三个病
没有官员,提出以“百官”整顿官治,以“安万民”缓解阶级矛盾,以“厚货”理财富国,以“训军”经武。然而,他主张渐变,反对快速变化,认为法律“不会伤害人民,不能去,都不会改变。”
西宁二年(1069年),在京历任殿中丞、直史馆、差判官高院等职。当时,宋神宗赵旭利用王安石了解政治事务,开始改变法律,成立制定了三个法规,先后实施了平均损失、绿苗、农田水利、免役、市场、方田税等新法律。苏轼认为,设立制定三司法规,侵犯了户部、度支、盐铁三司的权利。《免役法》增加了市民和农民的负担,《青苗法》也借钱盈利。所有的损失都是朝廷和商人争利,反对新法律。四年(1071年),他请示外任,授予杭州通判。他向知杭州陈述左整治六井,解决了杭州人民用水困难七年,改为知密州(今山东诸城)。当时朝廷实行手法,苏轼认为不方便人民,没有执行,朝廷很快就废除了这一法律。改知徐州九年。徐州发生大水灾,苏轼组织人民修缮堤坝,动员军队防洪抢险,亲自住在城市指挥。元丰三年(1079年),改为湖州。当时,王安石已罢相。在皇史中,李定、监督皇史中行的舒树捡起苏轼的诗中文,攻击苏轼诽谤神宗,逮捕他进入皇史台狱,导致“乌台诗案”(乌台是当时的皇史府)。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他在黄州东坡开荒种地,自称“东坡居民”。
[img]672426[/img]
元丰八年,神宗去世,司马光任门下侍郎,开始废除新法。召苏轼还朝,授礼部郎中。第二年,升翰林学士,知制高。司马光不同意司马光的新法律,主张保留免役法律。在守旧派内部的派系斗争中,被列为蜀党。元佑四年(1089年)请求外任,历知杭州、颍州(今安徽阜阳)、扬州,曾疏浚过西湖,救济贫民,多有政绩。八年后,他被诏还朝,任兵部尚书兼侍读。哲宗亲政时,苏轼出知定州(今河北定县)。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西)安置。四、丙贬儋州(今海南岛儋县)。北归三年(1100年)元符。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到常州,病死。
虽然苏轼一生政治上都很失望,但正如欧阳修所所预言的那样,他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写了大量的散文、诗歌和诗歌,其中许多至今广为流传。他的散文气势磅礴,自然流畅,波澜汹涌,变化无穷。他经常把风景、抒情和讨论融为一体,讲道理透彻,风景生动,感染力强,成为北宋古代文化运动的主力军。与父亲苏迅、弟弟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他的诗,洒脱豪放,风格清新,自成一体,尤其是他的词,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美丽柔和的风格,情景写人,抒情言事,慷慨激昂,清新豪迈,创造了豪放的风格。他扩大了词汇领域,突破了音律和形式的束缚,使他的词汇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词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代表作《念奴娇》、《水调歌头》等。此外,他还擅长书法、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霏、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又擅长绘画,讲究神似。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作家和艺术家。有《苏东坡集》、《东坡七卷》等传世。《宋史》卷338有传。
谁是豪放派的鼻祖?是苏轼吗?为什么是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