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清君侧]是中国古代造反最大的借口

当地势力反抗中央政权时,“清君侧”是最常用的借口。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君侧”是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和明成祖朱棣的靖难之战。说“清君侧”其实就是为自己造反创造一个有利的借口,通过所谓的清除皇帝周围的陈,而起兵造反。在正常情况下,这些“陈”实际上没有太大的过错,但他们的一些主张有利于加强皇权,损害了这些地方势力的利益。

[img]671792[/img]

赵错,导师,出谋划策

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清君侧”是汉景帝时期七王之乱。七王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中央政府与地方藩王之间的权力纠纷,叛乱的导火索是汉景帝当时采用了他的老师赵错的《削藩策》。

汉文帝时期,赵错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等职位。汉景帝继位后,他听从了老师的建议。此外,赵错确实是一个可用的人才。赵错很快就升到了御史医生,赵错提出了许多改变措施。经济上“重农抑商”,提倡纳粟受爵,增加农业生产。在边境问题上,提出了“实边移民”的战略思想,有效地抵御了匈奴的抢劫。在政治上,面对日益强大的地方藩王,汉景帝提出了削藩政策,旨在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巩固中央集权。可以说,在七王之乱之前,赵错是极人臣,受宠若惊。不幸的是,这样君臣、师生的快乐时光很快就被打破了。

[img]671793[/img]

《削藩策》一出来,诸王就动荡了

为加强中央集权,赵错向汉景帝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急,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汉景帝也害怕地方藩王的势力,采用了《削藩策》。下令:将赵王的常山县、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县、薛县、吴王的豫章县、会稽县砍掉。诸侯哗然,都强烈反对,憎恨晁错。本来就有反叛之心的吴王刘英与楚王等六位诸侯王合作,以“请赵超,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由于吴王刘英早有预谋,七国军队在叛乱初期进展顺利。

[img]671794[/img]

弃车保帅为了平息诸王的愤怒,下令斩赵错

面对来势汹汹的七国叛军,汉景帝不知所措。赵错提出“御驾亲征”后,汉景帝犹豫不决,然后袁盎提出“弃车保帅”,指出杀赵错,满足叛军“清君侧”的要求,换取退兵。汉景帝最终选择了保全自己,下令在东市斩赵错。然而,赵错的死并没有换来七国的退役,反而让七国觉得汉景帝软弱可欺,便更加肆无忌惮。吴王刘英自称东帝,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

刘英的皇帝最终让汉景帝下定决心出兵平叛,然后派太尉周亚夫抵抗吴楚联军,派周侯李派兵攻打赵、栾布攻打齐地叛国,并驻扎在荥阳,监视齐、赵的动向。最后,在周亚夫、窦英、梁王等人的压力下,七国的叛乱得以平息。

所谓的伴君就像伴虎。赵错前一秒还是老师,下一秒就成了平息叛军愤怒的受害者。关键是老师的死是不允许的。最后,他不得不依靠军队来平息叛乱。赵错真的死了。


[清君侧]是中国古代造反最大的借口[清君侧]是中国古代造反最大的借口


  • 盘点历史上的清君侧,每次都惊心动魄
  • 清君侧是清除国君旁边奸臣的恶棍。清除君主旁边的亲信坏人被称为“清君侧”。历史上“清君侧”的提法最早出现在语本《公羊传》中・...

  • 清君侧到底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只有一次成功?
  • 对于古装剧迷来说,清君侧这三个字绝对不陌生。很多电视剧都有这样的桥段,不同于文学作品那么多。其实历史上发生过四次,只...

  • 历史上第一次[清君侧]发生在什么时候?它是怎么结束的?
  • 所谓“清君侧”,是指清除皇帝周围的亲信或奸臣。《公羊传·定公十三年》中有一句话:“这是一个追逐君侧的恶人。”唐·李商隐在《有...

  • 盘点:中国古代以[清君侧]为借口造反的王臣
  • 顾名思义,清君侧就是清除国王旁边的奸臣。清除奸臣是一件非常高尚的事情。然而,当具体实施时,它往往成为反叛的借口@ 都变...

  •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清君侧],只有一次成功。
  • 清君侧是指清除君主身边的亲信奸臣。历史上以“清君侧”为名的军事行动有四次,分别是西汉的“七国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