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的“下宫之难”,让赵氏遭受了民族杀戮的灾难,几乎是全民灭亡。
[img]671518[/img]
然而,《左传》和《史记》中对这一春秋史上重大事件的描述却有很大的不同。《左传》在记载春秋史时非常权威,而《史记》一直以信史而闻名。
左传版:
赵朔死后不久,赵庄姬和赵英齐之间的奸情被揭露。赵英齐被赵通和赵括的兄弟赶出晋国。因此,赵庄姬怀恨在心,在晋景公面前诬陷赵说:“赵通和赵括将陷入混乱。”。与此同时,与赵家有矛盾的栾家和英家趁机为赵庄姬作证。因此,晋国杀害了赵通和赵括,摧毁了他们的家庭。当时,赵武和赵庄姬住在晋景宫。
《史记》版:
奸臣屠岸贾,为自己谋利,多次暗杀正卿赵盾,未遂。暗中恨赵,却害怕赵盾的权威,不敢作乱。赵盾死后,屠岸贾得势,于是利用赵盾的弟弟赵穿在桃园里杀了赵。赵庄姬当时怀了赵朔的孩子,她逃到宫殿(晋宗宫)藏了起来。
[img]671519[/img]
哪一个是两个版本的真相?
@ 让我们来看看“下宫难”发生的时间。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这一事件发生在晋景公三年前,即公元前597年。《韩世家》也有同样的记载。然而,《晋世家》却在晋景公十七年条下记载了这一事件,即公元前583年。《史记》本人都自相矛盾。据《左传》记载,这一事件发生在鲁成公八年,即晋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83年。与《史记·晋世家》所载相吻合。@ 据《春秋经》记载,也是公元前583年。根据《左传·成公八年》的记载,我们甚至可以将此时间精确到晋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83年)夏六月。
@ 关于“下宫难”的原因。
屠岸贾,赵家,说他原本是晋灵公宠臣,是当时司寇的职责。从“贾不请,善于诸将攻赵”这个词来看,他应该是专门从事国政的权臣,但记载晋事详细的《左传》和《史记·晋家》中从未有过他的事迹,即《赵家》和《韩家》中除了“灭赵”之外,也没有他的踪迹。这样一个牛人,在史书上没有其他记载,只能说,真的让人怀疑。
庄姬通奸诽谤真的能杀死赵吗?陆成公六年来,赵彤和赵括参加了晋楚桑隧之战,并积极作战,为晋国争夺霸权。一年后,晋景公因赵庄姬空洞的话语而痛苦杀手。家族摧毁赵似乎是不合理的。相反,人们坚信晋景公的行为有着深刻的意义。“孟姬诽谤”只是他使用的借口。赵遭受“家族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1)是赵氏与栾、英诸老族的矛盾。
赵盾掌管晋政20年,赵氏家族总体发展迅速。然而,赵盾对细节非常谨慎。在他执政期间,赵氏家族只有一个侧室,赵穿担任清朝的职务,赵穿有“晋君之婿”的身份。因此,赵穿是清朝,赵盾不必过分承担培养私人势力的责任。
赵盾死后一段时间,赵氏家族势力的发展呈现出急躁的势头。赵氏一门三卿,再加上赵婴齐的能力,其势头在晋国诸卿中仍然是首屈一指的。赵氏势力的扩张,不可避免地被其他卿族所侧目,尤其是栾、英二氏的嫉妒。虽然赵氏是一门三卿,但他并不是晋国的主要执政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赵氏没有自我检查,就很容易与其他卿族发生冲突,尤其是与执政的栾二氏发生冲突。
然而,赵同和赵括兄弟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家庭的微妙地位。著名的战争,尚未为卿的赵同、赵括公开吹逆众卿之意,与楚国贸然交战,结果大败。晋景公十五年来,为争夺郑、蔡二国,晋楚之师遭遇绕角及桑隧,赵同与赵括再次主战,并与荀首等众将佐对立。赵氏在晋国诸卿中日益孤立,当政的栾、英二氏首当其冲地成为赵氏的政敌。@ 当赵庄姬向景公诬告“原、屏将为乱”时,栾、应二就趁机出具假证,以图挤压赵。
(2)赵与晋公室的矛盾。
晋景公三年,晋败失霸,赵氏兄弟难辞其咎,但未被追究。原因是,除了赵与晋公室的婚姻关系外,赵强大的势力可能也是晋景公容忍的一个重要原因。战后,晋景公鉴于国内卿大夫势力急剧扩张的情况,产生了与楚和结盟的愿望。晋景公十二年来,将楚公子、楚臣、尹襄老的尸体送回晋国,这显然说明双方都有求成的意愿。然而,赵氏兄弟似乎并不理解景公的意图,张扬霸气,盲目主战。这必然会加剧景公对赵的反感。晋景公十三年来,晋国将栾书提拔为执政正卿,公室旧支部的突然兴起显然是景公深思熟虑的结果,因此遏制赵氏作为异姓卿族代表的意图相当明显。到景公十五年,晋国又做出了迁都新田的重大政治举动。历史书中没有记载晋国迁都的原因。但根据当时的情况分析,很有可能是因为老都是赵氏等卿族势力占领的,景公为了打破被动局面而迁都。显然,在寻求与楚结盟的同时,晋景公已经开始积极对付国内卿族,但不知道如何审时度势的赵氏无疑成为景公的首要目标。迁都两年后,“下宫难”爆发。
(3)赵氏内讧。
赵盾让位引发了赵氏家族内部地位的变化,赵盾一支从此自居于赵氏妃子的地位。庄姬出身公室,身份高贵,从未来事态的发展来看,她显然对沦落为赵氏支妾感到不满。赵同、赵括与赵英齐兄弟的反目成仇,显然是赵英齐与赵庄姬的亲密关系引起了赵括兄弟的怀疑。赵氏内讧不休,为他人所利用,“孟姬之诽”点燃了“下宫难”的导火索。
揭秘:赵庄姬通奸是赵氏灭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