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秦救楚之战中秦哀公帮大楚复国,真的被申包胥感动了吗?

怎么说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难道没有衣服吗?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合作。

怎么说无衣?和子同衣。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同行。

读完这首荒凉悲壮的《无衣》,我们一定会想起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什么故事?

[img]671112[/img]

秦哀公三十一年,即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兴兵灭楚,楚医生向秦国申包胥,秦哀公态度暧昧,于是申包胥:

依靠庭墙哭泣,日夜沉默,勺子不能喝七天。秦哀公赋予他“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除秦廷外,七日七夜不吃不喝,痛哭不绝,秦哀公终于被感动了,于是发兵五百乘,在申包胥的带领下,打退伍子胥,帮大楚复国。

这就是著名的《哭秦庭》,后人有很多演义。在这个故事中,申包胥的忠诚和爱国主义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他真的被申包胥的眼泪感动了吗?

不要天真。秦哀公在位36年了。虽然他没有太大的成就,但他也是一个聪明的政治家。政治家总是心如磐石,永远不会轻易被眼泪打动。他关心的只是利益。

秦哀公下定决心帮大楚复国到底有什么好处?两个原因。

[img]671113[/img]

争斗

一、扼杀潜在危险

秦国最大的敌人总是晋国。为了对付晋国,他们积极向楚国靠拢。从秦穆公时期开始,他们就通过婚姻与楚国建立了战略联盟。

为了对付楚国,晋国大力支持吴国,为楚国在背后制造敌人,也就是说,吴国灭楚,晋国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从这个层面来说,吴国对晋吴联盟的关系对秦国并不友好。这个时候,如果允许吴国灭亡楚国,或者支持傀儡,秦国就会被晋吴包围。

本来一个晋国就够吃力了,这个时候再加一个吴国,以后还会有秦国的好日子吗?@ 秦哀公必须乘前后合击尚未完成时,将这种危险扼杀在摇篮中;

二:有可能打败吴国。

当时吴国军力强大,有伍子胥、孙武等一干贤臣协助,以秦国的能力,又怎能打败他呢?

这个原因不在秦国本身,而在吴国后面,为什么要这么说?

晋吴联盟是为了对付楚国,楚国当然不会束手待毙。早在楚共王时期,他们就与吴国的敌人越国结成了联盟。

吴越两国是世仇,彼此之间没有调和的可能,一旦找到机会,就会发兵攻吴,这个问题是毋庸置疑的。

现在楚国灭亡了,吴国强大了,越国一定很紧张。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和吴国为敌,越国肯定会利用差距攻入吴国,在他们后面捣乱。

事实上,吴国举国之力出兵灭楚,后方空虚已成事实,越国早已准备好搬家。

孙子曰:

夫不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不算。

什么意思?

秦哀公

起初,秦哀公并没有明确拒绝申包胥求救,而是说:

寡人闻命。子姑就馆,图而告。

出兵这样的大事,你等我和大臣商量一下。

因此,就在申包胥哭了七天七夜的时候,秦哀公和大臣们综合了各方面的情报,得出了复楚利大于弊的结论,于是下定决心帮助申包胥和大楚复国。

虽然这个决定很有风险,但对于当时的情况来说,确实没有更好的办法。

假设没有上述两个有利因素,吴攻楚在与秦国修好之前,或贿赂六卿,挑动晋国攻秦,并留下一定的兵力提防后方。

恐怕申包胥哭死了,秦哀公只能表达道德上的同情。至于帮大楚复国,根本没有门。

据说伍子胥并不聪明,或者被仇恨蒙蔽了双眼。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他建议丈夫尽一切努力攻击楚国,而不是继续用巫臣和孙武不断攻击偏师的“疲惫”计划。

结果前秦国来了,后越国来了。

前后夹击下,吴国的战争怎么打,只能草草收兵,于是楚国在秦国的帮助下复国。


秦救楚之战中秦哀公帮大楚复国,真的被申包胥感动了吗?秦救楚之战中秦哀公帮大楚复国,真的被申包胥感动了吗?

,,,,,,

  • 许多古代著名的将军显然可以反抗,为什么宁愿被杀也不愿反抗呢?
  • 同样倒霉的还有名将白起,为君王打了一辈子,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最后也没有好下场,被秦王赐死子啊杜邮。 每次看到这样的悲剧...

  • 揭秘:春秋历史上国君与大臣之间的生死对决
  • 鲁昭公是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君。虽然他在位32年,但亲政机会很少。他在任时,国家内忧外患严重,政权掌握在大臣手中。为了求亲...

  • 揭秘:为什么孔门弟子樊迟不受欢迎?
  • 懒种潘岳花,学种樊迟稼。心闲梦睡安,志满忧愁。没有幸福享受荣华,有分贫穷。燕度春秋社,蜂喧早晚衙。茶瓜,林下渔樵话。...

  • 齐桓公的四个儿子争夺王位,结局如何?
  • 齐桓公的四个儿子争夺王位,结局如何?以下是详细的文章介绍。 齐桓公一死,易牙、竖貂秘不发丧,先打跑了王子昭。 第二天,...

  • 谁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老师?历史上最神秘的世外奇人
  • 世外奇人最神秘 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一个陌生人隐居在清溪。据说他一生只下过一次山。虽然这个人一年四季在深山峡谷采药修...

  • 解密:谁是因为遵守周礼而被杀的春秋国君?
  • 鲁隐公(前722-前712年在位)、姬姓、名息、鲁国第十三代国君、周公第八世孙。其实鲁隐公本人对历史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贡献。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