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春节,30岁的曾国藩一个人在京城,孤独。他在给父母的家书中悲伤地写道:
“男人今年过年,除了去会馆租6000外,还借了52银。前天,我希望外面有炭钱,但今年冬天没有这个。听说今年家里能把旧债都掏出来,是男人在外面有负担,家里没有负担。这是最可喜的事情。”
当然,这里的“男人”指的是曾国藩本人。那年冬天,曾国藩原本希望外国官员送一些“炭敬”来过年。但我期待着“竹篮打水一场空”。@ 曾国藩不得不借50两银子过年。
[img]672090[/img]
曾国藩于1838年参加了会议,获得了金榜的称号,考上了进士,进入了翰林院,成为了一名吉祥的学者,从此进入了仕途。到1841年,曾国藩已经当了三年京官。现在,为什么曾国藩不仅没有存下任何积蓄,反而穷得向别人借钱过年?
原因有两个。
一方面,曾国藩作为一名低水平的京官,工资确实很低。
1841年,曾国藩在翰林院任职审查。翰林院的审查水平从七个产品开始,低于“七个产品芝麻官”。按照这个水平,曾国藩的工资标准是年薪45两银子,禄米45斛。这个概念是什么?当时山西巨富乔家大院邀请的仆人和长工每年可以拿到502-100两银子的工资。也就是说,曾国藩是一个大厅的北京官员,拿着仆人和长工的工资。
不要笑“七品芝麻官”。正七品知县的日子比北京官员湿润多了。除了年薪,他们还可以得到1200两银来养清银。曾国藩一分钱都没有养清银。唯一的希望是,当地官员来到北京时,他们偶尔会想到他,当他们给北京官员送上“炭敬”、“别敬”、“冰敬”等“敬”。
当地官员向北京官员发送各种“尊重”,希望联系自己的感受,建立利益传递渠道。曾国藩作为翰林学院的审查员,虽然名声昂贵,但手中没有权力。谁会想到他?
另一方面,曾国藩的日常开支非常巨大。
在首都当官,衣食住行不能太差,送人也不能少。这些都需要很多钱。曾国藩可怜的工资三次两次就花光了。入不敷出是他的正常生活。
[img]672091[/img]
春节期间,曾国藩的开支更多。
过年了,老师穆彰阿和祁隽藻都要去参观,对吧?你不能空手去导师府吧?穆彰阿是一位炙手可热的权臣,祁隽藻是三代帝师,都是朝廷的重要人物。你不能给他们拜年太便宜的礼物,对吧?所以曾国藩一定要花心思买一些自己能拿到的礼物,送到导师府。
[img]672092[/img]
拜完老师后,曾国藩立即拜访了他的同乡和朋友。曾国藩要想在官场上见面,就必须编织一个关系网。同乡和朋友是这种关系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在向同乡和朋友拜年后,大多数人都结束了。但曾国藩不是一个普通人,他必须拜访同年。什么是“同年”?是一起参加乡村考试、会议考试的学生。他们也可以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例如,曾国藩有一个叫刘蓉的同年。他们在去北京考试的路上相遇,互相欣赏,成为朋友。后来,曾国藩创立了湘军,刘蓉做出了巨大的努力。1855年2月,曾国藩被石大凯打败后,心灰意冷。在刘蓉等人的劝阻下,他放弃了寻找死亡的想法。
[img]672093[/img]
@ 曾国藩口袋里的羞涩是肯定的,借钱过年是可以理解的。也许是当京官穷怕的时候,曾国藩做了一个财大气粗的封疆官员后,经常给京官送上各种“敬”,可以算是“回报社会”。
早期曾国藩为官 悲伤的往事:京城当官穷得没钱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