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受降城是唐代中宗时期张仁愿为防御突厥而建造的三座城堡,即东受降城、西受降城、中受降城。三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在今天黄河套以北的一线:中降城,南临朔方县;西降城,南临灵武县;东降城,南临榆林县,三个城堡东西相连,相互呼应。相距400多里,唐境土地开发约300里。此前,唐突厥以黄河河曲为界,由于开筑三受降城,河套以北属于唐突厥土地。唐军自降城以来,在这里进攻、撤退、守卫,也可以说起到对付突厥桥头堡的作用。
《新唐书·张仁愿传》记载,张仁愿从头到尾筑起了三座被降城的记载云:“三年来,朔方军总管沙比忠义被突厥打败,诏仁愿为御史大夫服务。即便如此,小偷也走了,引兵随击,夜掩其城,破之。始朔方军和突厥以河为界,北崖有一座云祠。每次突厥犯边,他们都会先向祠堂祈祷,然后料兵渡南。
[img]672118[/img]
时默啜(可汗)悉兵西击突骑施(西突厥部),仁愿请乘虚取漠南地,在河北筑三受降城,绝占南寇路。…表留岁满兵帮忙…役者尽力而为,六旬而三城。以拂云为中城,南直朔方,西城南直灵武,东城南直榆林,三垒相拒400多里,其北大歧也,斥地300英里。”@ 张仁愿在牛头山和朝那山以北设置了1800个烽火台侦察后,相应的烽火,相互防御,自己是突厥,不敢与山牧马联系,朔方无寇患。每年节省数亿军费,减去数万镇守士兵。这是降城御敌北门的功效。
被降城初建时,没有堵门、曲敌、战格作为防御。有人说:边城没有防御,怎么能抵御?仁愿说:“兵贵攻,便宜退。寇至,当他们同时拒绝时,敢于回望城市的人会被斩首。他们为什么要准备?他们会退缩的!”但后来,常元楷为总管增加了一扇拥堵门,进攻、退出和防守都起到了攻防兼备的作用。
中国历史传奇——三受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