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开国皇帝刘渊的长子刘和,生母是刘渊的第一任皇后呼延氏。和刘渊一样,刘和也是一个真正的匈奴人,他的刘姓起源于汉匈和亲。匈奴强盛时期,汉高祖刘邦“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随后冒姓刘氏”(见《晋书》)。居住在汉代的匈奴贵族,如刘渊的叔祖刘宣、父亲刘豹和刘渊,为了政治需要而冒姓刘,并取了汉人的名字。继承了父祖,刘和也跟着姓刘。
刘宣、刘渊都很向往汉文化,而且很好学,满腹经纶,文武双全。受祖先的影响和影响,刘和从小就开始学习:毛诗(即诗经)、《左氏春秋》、《郑氏易》等汉人作品。刘和很聪明,接受汉学很快,“好学夙成”,儒家经典,阴阳八卦,一切都可以学。长大后,刘和“身长八尺,雄毅美容仪”(见《晋书》),成了既熟悉汉族儒家经典,又风度翩翩的帅哥。
刘渊最欣赏诸子中的第四个儿子刘聪。刘聪不仅外表奇特,而且“年轻聪明好学,...年十四,研究通经史,综合百家之言,《孙武兵法》席卷其中。...十五习刺,猿臂善射,弯弓300斤,体力快捷,冠绝一时”(见《晋书》),文武兼备,堪称一代豪杰。刘聪在刘渊组织的历次征战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刘聪远胜刘和,无论是能力还是功劳。然而,由于刘渊被称为汉帝,以使中原民心归附,最终决定遵循立法以长的汉家制度。在河瑞二年(公元310年)的第一个月,刘渊正式成立了长子刘和为太子。
随着身份的提高,刘和的气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储存二,内心有很多猜疑,没有恩情”(见《晋书》),成为王子后,刘和开始无缘无故地怀疑所有的兄弟,对文武大臣不友善,生怕有人从中作梗,等待机会,撼动他王子的地位,影响他继承皇位。刘和在成为皇帝之前就这样失道了。他真的很有才华,没有德行,皮肤也很好。
[img]670321[/img]
知子莫若父,刘渊既立刘和,就想尽办法保护刘和,最理想的方案就是权力分化。7月,刘渊生病了。因为他不能放心身后的事情,他在临终前任命陈留王刘欢乐为太宰,长乐王刘洋为太傅,江都王刘延年为太保,楚王刘聪为大司马,大单于。以上四人同时负责政府机构。同时,齐王刘裕、鲁王刘隆、北海王刘易、始安王刘曜、安昌王刘盛、安邑王刘钦、西阳王刘璇等人分别掌握了皇家禁卫军。
刘渊这样安排的目的是防止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手中,这对刘和是不利的,可以说是一颗善良的心。同月,安排就绪的刘渊安心离去,刘和即位,成为匈奴汉国第二任皇帝。虽然他成为了皇帝,但很少有人能真正依靠他的心,给刘和正能量,因为刘和早些时候“怀疑”。贤者避,恶棍出来,历代都是如此。
果然,在刘和称帝的第三天,宗正呼延游、侍中刘乘、卫尉西昌王刘锐就靠了上来,正是这三个臣子,一手把刘和送到了黄泉路。
呼延游是刘渊第一任皇后呼延氏的兄弟。他崇拜宗正。刘渊因为其原因无能为力。他总是让他做一些闲暇时间,负责皇帝和家人的杂事,直到他去世才提拔他。刘乘一直讨厌刘聪,迫不及待地想把刘聪赶出去。刘锐认为自己是卫尉、西昌王,而不是顾命大臣感到羞愧,心里怨恨不小。这三个臣子各有鬼胎,各为己私,但目的相同,都想借刘和之手,扳倒刘聪等人,以提升自己的地位,从中获得政治利益。
[img]670322[/img]
任何恶棍,善于挑拨离间,也最能猜测皇帝的心思。呼延友等人知道刘和是个猜疑人。这时,他们担心刘聪等人造反手持军权的人造反手,于是顺势而为:先帝刘渊不考虑重量,让三王(刘裕、刘龙、刘毅)在皇城领兵。刘聪支持10万人驻扎在郊区,陛下居客位。他们应该尽快制定计划,并特别指出“这场灾难是不可预测的”(见《晋书》)。刘和深信不疑,因为呼延游是他的叔叔。
心已决,刘和于当天深夜拉拢刘盛、刘钦等皇族近支,表达个人想法,不料,被刘盛强烈反对,呼延游“命左右刃之”。盛既死,钦畏,说陛下命”(见《资治通鉴》),勉强同意起兵。第二天,四路人马开拔,刘锐率第一路攻打刘聪,呼延游率第二路攻打刘裕,刘成、刘钦率第三路攻打刘隆,田密、刘璇率第四路攻打刘易。出乎意料的是,田密、刘璇临阵反水,“密、轩等使人斩关于聪”(见《晋书》),让刘聪有了准备和防范。
刘聪深知《孙武兵法》,领兵打仗是强项,于是“命贯甲以待”(见《资治通鉴》),命将全副武装,严阵以待。
[img]670323[/img]
刘锐出兵后,看到刘聪的情况,他知道自己输了,不战而退。他与呼延游和刘成合兵。虽然他杀死了刘裕和刘龙,但皇城西门很容易被刘聪打破。刘聪在光极殿西室杀死了刘和,活捉了刘锐、呼延游和刘成,并向公众展示了他们。一场内战结束了,一位因过度猜疑而粗暴的皇帝死了。
从7月份的“自己毛”到“一友”的死亡,刘和前后只当了七天皇帝,在历代短命皇帝中排名第四。刘和死后,刘聪废墟了他的皇帝名字,并将他作为一个暴力的王子死去。根据古代的死亡法,刘和名副其实。刘和没有区分奸夫,不想手脚,盲目猜疑,最后,失去了权力,在恐慌中死去。
后汉第二任皇帝为何也成为短命皇帝?他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