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至1993年,河北省考古学家在平山县三奇乡进行了艰苦的野外探索,揭开了战国中山国尘封2000多年的神秘王国之谜。
白狄族鲜虞部建立的诸侯国中山国,起源于陕西,经山西迁至河北中南部。春秋时期,中山国成立,战国中期迁都灵寿(今平山县三吸乡一带)达到极盛,成为七雄以外最强大的“千乘之国”。中山曾同时攻击赵、燕两国,并取得胜利,在群雄争霸的天地间纵横机动。公元前323年,中山与魏、赵、韩、燕等“万乘之国”共同称王,盛名威扬。中山存国200多年,曾三次崛起,三次灭国,先后被晋、魏、赵所灭,在大国的夹缝中隐为辖枢,顽强生存。
中山王族墓和中山古城遗址出土文物2万余件,揭示了战国时期中山的历史、经济、军事和文化面貌。这是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中山古都城
今平山三吸乡一带
[img]670431[/img]
大事年表
约公元前8世纪,白狄族鲜虞部建都在新市(今正定县新城铺)。
公元前506年,典籍《左传》首次出现了“中山”的名字。
中山国在公元前457年首次被晋国摧毁。
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复立,建都于顾(今定州)。公元前407年,魏占领中山国。
公元前380年左右,中山桓公复国,建都灵寿(今平山县三七乡)。
公元前327年,中山国君
继位,国力逐渐达到顶峰。
公元前323年,中山国与韩国、赵国、魏国、燕国共同称王,史称“五国相王”。
赵国在公元前296年吞并了中山国。
中山国的前身是北方少数民族白狄族鲜虞部,生活在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界处。经过几代人的迁徙,它一直生活在河北。春秋时期,鲜虞积极参与周邦事务,努力融入中原王朝,建立中山国家。
(公元前578年,晋厉公命吕相为导致秦桓公)“白狄与君同州,君之仇;而我的婚姻也是如此。
——《绝秦书》
△ 山西鲜虞水(今沱沱河上游清水河)白狄族鲜虞部活动区
在《左传》中,“中山”作为国名首次出现在史籍上。
(公元前506年)晋旬寅向蔡侯、弗得求货。范献子说:“国家方危,诸侯方二,很难攻击敌人...中山拒绝接受,弃盟抱怨,对楚无害,失去中山比辞去蔡侯好。”
——《左传·鲁定公四年》
战国初期,中山文公武功复兴了晋国统治的中山国。此时,中山国实力薄弱,无法与中原国家相媲美。在魏国战车的进攻下,中山国第二次灭亡。
只有皇祖文、武、桓祖、成考,才有纯德遗训,施及子孙用,只有我模仿。
——中山王
(cuo)墓的出土是国王权力的象征。斧头上刻着两行铭文:“天子建邦,中山侯㥯。"
(公元前407年)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拔之。
——战国策秦策
在桓公的带领下,中山再次复国。在王位期间,国力达到了顶峰。中山国南战赵国,北伐燕国,与韩国、赵国、魏国、燕国等“万乘之国”共同称王,在河北这片山川秀美的土地上,走向国富兵强的征程。
(公元前369年,赵成侯)六年,中山筑长城。
——《史记·赵家》
礼物。在周代制度中,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在重大礼仪活动中,鼎内分别盛放牛、羊、猪、鱼、腊、肠、胃、皮、鲜鱼、鲜腊等肉类。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王都擅长使用九鼎。中山成墓和中山王墓出土一套九鼎,说明战国中山国势强大,在三鼎制度上已经比中原强大。
墓中出土的第一个三脚架。铜体,铁脚。外壁刻有铭文77行469字,是战国时期发现的最长的铜铭文。铭文记录了中山国相邦司马率领老师伐燕、扩大领土的成就,警告后代吸取历史教训,警惕周边国家的进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墓葬出土。外壁刻有450字的铭文。字体修长美观,句子优雅优美。说明这个壶是王十四年伐燕大胜后,用燕国铜器熔铸的,赞扬了伐燕的成就,阐述了巩固政权的重要性。特别重要的是,铭文描述了几代中山国王,填补了史书记载的中山国王的空缺。
墓葬出土一套五件。它是战国中山国独有的,造型庄重。它位于木柱上,排列在帐前,象征着中山王的权威。
神秘王国:中山国是如何消失在历史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