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一位名叫惠正的道士死于镇江。惠正的两个女儿带着棺材从镇江出发,乘船一路北上。当他们来到清河县边界时,清河县长吴唐派人送了300两银奠基仪,并亲自上船祭拜。两姐妹很感动,清河县长和惠正素不认识。吴唐是“哑巴吃黄连,苦不能说”,他只是送错了仪器。
不久,姐姐入宫,成为咸丰皇帝的妃子,被授予“兰贵人”称号——她后来是世界著名的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掌权后,她非常爱吴棠,将他从正四品的徐海道士提升到三级,晋升为二品的江宁布政使。从此,吴棠一步步走向江苏巡抚、闽浙总督、四川总督、成都将军。
[img]669580[/img]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充满了传统文化精神,如“雪中送炭”、“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充满了正能量。不幸的是,这是一个虚假的故事。
根据《清史稿》等资料,惠征病于1853年在镇江死亡。然而,早在一年前的1852年初,惠征的大女儿就被选为咸丰皇帝的妃子,并被授予“兰贵人”称号,住在深宫。1853年,惠征病于镇江时,“兰贵人”怎么会出现在镇江,护送父亲的棺材北上?
有些人可能会说:“虽然惠征的大女儿已经被选为咸丰皇帝的妃子,但父亲去世后,孝顺的孩子也是人之常情。是的,清朝非常重视“以孝治国”。父母去世后,即使儿子在朝廷当官,也必须辞去官职,回家为父亲守孝三年。在此期间,吃、住、睡在父母坟前,不喝酒、不洗澡、不剃头、不换衣服,不能参加任何娱乐活动。这叫“丁忧”。然而,这只是对儿子的要求。假如女儿已经结婚了,就要为公婆家的人守孝,不必回家为娘家守孝。
惠征的大女儿已经结婚了,即使守孝,也是咸丰皇帝家守孝,断绝回家为父亲守孝的道理。
此外,清朝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王朝。皇帝是一个国家的主人,拥有最高的权威。虽然“兰贵人”只是咸丰皇帝的妃子,在后宫的等级和地位都不高,但毕竟已经跻身“主人”之列。主人不可能为臣子孝顺。因此,按照皇室礼仪制度,“兰贵人”永远不会出宫为父亲造福和孝顺。
既然“兰贵人”不可能出宫为惠征守孝,她怎么能护送父亲的棺材,遇到清河县长吴棠呢?
事实上,吴棠之在官场上走得很顺利,这与他的个人能力和道德有很大关系。
吴棠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他从小就努力学习,被授予淮安府桃园县令一职。从那时起,他进入了官场。吴棠当官很踏实,经常穿便服,去民间拜访贫困。吴棠廉洁自持,从不吃拿卡。在肮脏的晚清官场,他只是一条“清流”。
更重要的是,吴棠是一个能做实事的难得“能官”。
在桃园县令任期间,吴棠亲自整治土匪和水灾,妥善管理国内。在邳州知州任期间,由于国内洪水,盗匪频繁。吴棠提出了“首恶必惩,协从解散”的策略,迅速平息了土匪。同时,吴棠修复水利,救灾济民,使国内恢复安居乐业,受到当地人民的好评。
当时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会打仗,是所有官员必备的生存技能。吴棠是典型的学者,但他有自己的“战争”属性。
1860年,著名扭军将军李大喜、张宗禹率领2万多人进入清河县。清军将军死了,逃跑了。只有吴棠不怕危险,招募了一批乡村勇敢者。经过一番激战,他们终于击退了扭军。
与此同时,吴棠的情商也很高,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1868年8月9日,直隶总督曾国藩曾致函称赞吴棠:“你以前在江淮,属曲加体恤,恩厚如山,至今传为美谈。”
1869年,湖广总督李鸿章奉命前往四川,调查四川总督吴棠涉嫌贪污受贿的案件。调查结束后,李鸿章向朝廷报案:“吴棠诚实诚实,没有贪污者。”李鸿章还在两宫太后、同治皇帝的密奏中称赞吴棠:“查吴棠和臣同乡,在江苏当官五年。他知道自己性情单纯厚实,性格端正,忠主爱民,出于真诚。”
有了这些封疆大臣的支持和照顾,吴棠自然容易青云直上。
吴棠送慈禧三百两银子,从此平步青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