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文化一般是指中国黄河中下游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遗迹,属于铜石和时代文化。以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属章丘)首次发现而得名。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前),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起源于大汶口文化,为汉族祖先创造了古代文明。
1928年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发现了世界著名的城悬崖遗址。此后,考古学家多次探索城悬崖遗址,获得了一批以精美抛光黑陶为特色的文物。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将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物命名为龙山文化。
[img]669456[/img]
1928年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悬崖遗址。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部断层上,他发现了一个与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带有黑色光泽的陶片。这引起了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专家的高度重视。被人称为中国考古学奠基人李济先生是中国第一位人类学和考古学博士。这是他在1930年主持城崖遗址的第一次大规模发掘。此后,考古学家多次发掘城崖遗址。
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安阳后冈遗址首次发现小屯(商代)、龙山、仰韶三种文化遗存依次上下堆积三叠层,明确了三者之间的相对年龄关系。20世纪30年代,龙山文化遗址不仅包括黄河中下游,还包括杭州湾。当时,根据地区差异,分为山东沿海、河南北部和杭州湾
三个地区。还有人提出龙山文化是中国文明史前期之一,认为龙山文化是商业文化的直接前驱。
山东半岛分布着龙山文化遗址,而河南、陕西、 河北、辽东半岛、江苏等地
,还有类似遗址的发现。这种文化最具特色的是许多薄、硬、光和黑陶器,尤其是蛋壳黑陶器(分布在日照和济南),也被称为黑陶文化。
根据几个地区不同的文化面貌,中国考古学家分别给出文化名称作为区别。一般分法为:
山东龙山文化,或典型的龙山文化,是龙山镇最初命名的文物,主要分布在山东,继承了大汶口文化,下一个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被切断和校正,从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
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也分布在豫东。它是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的,属于中原早期的龙山文化。放射性碳素被切断并校正,为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800年。
河南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东。上承庙底沟二期文化可能是这一时期的遗产。它已发展成为中原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放射性碳被切断并修正。时间为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一般分为三种类型:王湾三期、后冈二期和法律台。
陕西龙山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省泾河及渭河流域,放射性碳素断代校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以新发现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的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放射性碳素断开并校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
龙山文化什么时候出现?主要分布在什么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