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菊通觉得当时医生墨守成规,不知道如何灵活治疗伤寒。他写了七卷《温病条辨证》,提出了三焦辨证论,对温病论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继叶天士和薛雪之后温病学派的重要代表。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温病学的里程碑,是中医不朽之作。这本书分为七卷,以条文和注释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温病。第一卷《原病篇》摘录了《内经》中关于温病的记载,并进行了注释,说明了温病的起源。一至三卷是上、中、下三焦温病的证候及调治方法。四卷杂说,提到救逆、紧急治疗和病后治疗,使读者不会造成临床混淆。五至六卷是“解产难”和“解儿难”,分为妇科产后和儿科惊风、痘疹的治疗。吴菊通创立了温病“三焦理论”,结合“卫、气、营、血”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和方法,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医学宝库。写完《温病条辨》后,立即被广泛传抄,在医学界引起轰动,深受当代医生的重视和推崇。礼部相当有医学知识的尚书王廷珍为此作序:“我的朋友朱通吴子...描述先贤的格言,学生的生活经历”写成《温病条辨》,这是一部罕见的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作品。医生张维屏在书后评论道:“我在北京治疗温病,我做了很多工作,所以我收集了一个名人,附上了我的意图,读了十几年,考验了一本书...看了几个月,看到他苦心孤诣,分析条分,真心治疗温病不可或缺...然而,贝贝4医生必须先明确伤寒,然后才能明确温病,既知道伤寒,又知道温病。“珍藏医书类别”评价“温病条辨”“挺有条理的,可以作为治疗温病的津梁。“意园谈医书笔记”称赞“这本书是温病必读的书。"...由此可见,《温病条辨》确实是清代中医温病学的杰出作品。在王廷珍的支持下,嘉庆十八年(1813)吴鞠通的伟大作品出版了,并迅速传到日本,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淮安清代医生李厚坤继承了吴的理论,将温病条改为赋文,便于阅读和背诵,以启发后学者。吴氏作为现代中医学院的必修课,可见其深远的影响。
[img]669797[/img]
他曾在北京查阅《四库全书》,得知吴又可的《温疫论》已经载入其中。他深深地感到,他的讨论是宏大而有力的,他的前辈们从未发表过。他非常有创造力,符合事实,所以他仔细研究,受到了极大的启发。他甚至称赞叶天士,但他认为叶氏的理论“多南方证,立论很简单,但杂证中散布着一些医案,人多忽之而不深究。因此,他在继承叶天士理论的基础上,参古博今,结合临证经验,写了七卷《温病条辨》,进一步发挥了温病理论。
他认为有9种温病,吴也可以说温疫是最具传染性的一种。此外,还有其他8种温病,可以区分季节和疾病表现,这是一种非常完整的温病分类方法。这本书创立了“三焦辨证”的理论,这是继叶天士发展张仲景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在中医理论和辨证方法上的又一创举。“三焦辨证”法:将人体“横向”分为上、中、下三焦。上焦以心肺为主,中焦以脾胃为主,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因此,创造了一种新的人体脏腑分类方法,非常适合温热病系统的辨证治疗,诊断清楚,施治方便。此外,三焦的正常传播方式是从上到下的“顺传”方式。“温病从口鼻进入,鼻气通过肺,呼吸通过胃。肺病的逆传是心包,如果上焦病没有治愈,就会传播中焦、胃和脾;如果中焦病没有治愈,就会传播下焦。始上焦,终下焦。因此,治疗原则由传变决定:“治焦如羽,不轻不举;治焦如衡,不降不安;治焦如胶,不重不沉。“与此同时,吴对《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也采取了积极的态度,认为“伤寒六经从表到内,从浅到深,必须横观;本节论三焦,从上到下,从浅到深,必须竖观。“虽然这些理论在论证方法和分析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仍然继承了叶天士的卫气和血液辩证法,并发展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对疾病变化的理解上,可以权衡和协调,两者之间没有矛盾。同时,三焦辩证法也完善了叶天士卫气营血的治疗规则。叶氏的《温热论》中没有足够的处方,吴菊通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在《温病条辨》中,它为后代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实用处方,如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这些都是后世医生非常常用的处方。临床上使用的方子,《温病条辨》方占十分之八九。
吴鞠通有哪些医学理论?对后人有什么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