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冯道,是一本《荣枯鉴》,然后去收集他的相关资料。
冯道字可道,号长乐老,出生在耕读之家,文采斐然。主要活动是在五代十国时期,经历了四朝十帝,但并没有倒下。他曾多次担任将相、三公、三师的职务,进退有据,深知明哲保身之道。
这个人在历史上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在于勤俭修身,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比如赵勋阁二十四功臣薛居正监修的《旧五代史》,就认同冯道的文采和勤俭,并说:“古风郁郁;道的宇宙赢得了大臣的礼物。”
然而,后面还有一段话:“然而,事四朝,可以得到忠诚!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更别说再三者了!”
大意是冯道事从四朝,为臣不忠,又借一女侍二夫,侍三夫,说明冯道的行为违背了儒家伦常。
就是后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他独创的《新五代史》中也认可了冯道的勤俭修身。然而,他对自己的行为并没有深深的感受,并责骂道:“这是一个无耻的人。”
后来理学兴起,尊重儒家忠诚礼仪,批评冯道的行为,包括司马光、苏澈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img]669922[/img]
回顾过去,我们抛开古人的判断,仔细看看冯道的生活、经历、时代,以及他的生活。
五代十国时期,属于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分裂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舍身取义”的人很多,“明哲保身”也是人之常情。
冯道选择了后者,但冯道的选择与苟且偷生有本质区别。
他有自己的道德。
随军出征时,他爱兵如子,一起吃饭睡觉。一些将军把掠夺的美女送给了他,但他们不能退缩。他们被放在其他房间里,寻找他们的主人并把它还给他们。
朝廷当臣时,没有人出使契丹,这是九死一生的差事,他作为一朝宰相,得知此事,挺身而出,写道:“道去”二字。
作为一个孩子,当他听说父母去世时,他放弃了官职,毅然回家守葬。
这样的轶事典故数不胜数,就不在这里列举了。
只能说,有时候我们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不能只听别人对他的评价来定义他。要根据当时的社会国情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
即使在当今社会,也是如此。一个人的是非不容易评判。也许他做错了什么。总之,只有“人性”这个词。
谁是中国历史上最懂明哲保身的人?五代史冯道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