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周、春秋到战国三个时期,莒国的领土不断变化。
西周时期,君国受周王室和诸侯的制约最为宽松,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春秋初中,君国逐渐扩张,占据齐鲁地区,领土最大。北至安丘、高密,南至赣榆、兰陵,西至沂源、蒙阴、费县,东至黄海,均为君国领土。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君国内生混乱,外受侵扰,城市沦陷,疆域日小。战国末期,君境北临诸城,西临蒙阴,南临君南,东临黄海。
君国故城的建设特点
北魏李道元的《水经注》描述了莒城:“它的城市三重而陡峭,只有南开一扇门,内城十二里,郭周四十里。”虽然这是汉魏时期的规制,但当时建城必须继承原有的规制,春秋时期仍然可以看到莒国都城的影子。莒国都城是周代列国都城的典型选址和建设特征。
▶莒城位于沭河流域的莒中平原上,夹在两山两河(屋楼谷、浮来山、沭河、柳青河)之间,南北方向端正,既有天然屏障,又有良好的气候条件,环境十分优越。
▶莒城布局规则方形,外郭、内城“回”字形相套,符合“吕氏春秋”的都城设计理念,是“择中立宫”都城建制的典型代表。今城阳大桥街是城市的中心和制高点,其熟土层超过8米。据分析,它可能是宫殿基础的高平台,中间高,周围低,就像龟背一样。城市内湖和王塘湿地较多,西湖、漏湖、金龙河等较大,如城市肾脏,在防洪排水、储水、维持城市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莒城规模宏大,外郭南北、东西约5公里,面积约25平方公里,是东周王城面积的两倍多,比齐国都城临淄大近两平方公里,是鲁国都城面积的三倍。它可以容纳农业、工商和各行各业的长期自给自足,确保战时生产生活用品,这也是抵御乐毅围城五年的重要原因。
▶聚城防御“金城汤池”坚定地说,从城墙遗址来看,夯土建成,高约9米,宽30或40米,是一个巨大的项目,容易防御和攻击城市防御工事,也是聚国时期唯一留下的地面建筑,承载着聚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春秋战国时期建筑的重大变化是瓷砖的普遍使用和高台建筑的出现。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诸侯国需要政治、军事统治和生活享乐,建造了大量高台宫殿。宫殿基本上是“前厅后室”、“前朝后宿”格局,规模宏大,格局严谨,给人以强烈的精神感染,凸显王权尊严。宫殿往往附有花园,成为花园式建筑,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建筑水平。
[img]669801[/img]
君王宫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参照战国时期《考工记》关于周代列国宫殿多建在夯土高台上的共同特点,以及秦汉时期宫殿的位置和布局特点,君国和其他诸侯国一样有宫殿群。君国和未来的城阳国宫殿群应该以君城地势最高的地方为中心,可能就在刘章(大果街老槐树底)周围。漏水湖和金龙河很可能是宫廷内湖。供游玩宴乐。
古宫由台基、柱框、墙体、屋顶三部分组成:
台基的高度受到严格等级制度的限制,《礼记》记载“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医生五尺,士三尺”。
柱框和墙体是以木结构为主的柱梁结构,柱梁最重要,墙体辅助,起到室内外分割的作用,“墙倒房不塌”。
屋顶是最有特色的。“柱高一英尺,屋檐三英尺”,屋顶脊变成陡坡,屋檐变成缓坡,使屋顶排水快而远,有利于冬暖夏凉。正厅和后厅的屋顶不同,有主从之分,形成了稳中求变的建筑艺术之美。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不仅皇宫有超越规制的现象,贵族官僚也追求宏大奢华,主要有两种形式:建筑和大型住宅。在此期间,出现了最早的四合院建筑形式。贵族住宅一般由几个四合院庭院组成,坡顶、门、大厅、庭院、主房、后院、回廊已经完成。
春秋时期:君国疆域及都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