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又增加了两台参观者和司隶,合称三台。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从三品)1人,次官为治书侍御史2人。属官有侍御史8人,殿内侍御史12人,监察御史12人,录事2人。皇史职掌纠察弹劾。如《隋书·李孝贞传》中所述:隋初李孝贞为内史侍郎,不称职,文帝欲免其官,首先“皇帝史劾其事,由此出为金州刺史”。御史还出使巡视,监督军队。比如《隋书·柳玉传》载:开皇时,刘玉为治书服务,持节巡视河北省52个州,“玩免长吏赃污不称职者200余人”。;仁寿初,又持节巡视太原道十九州。在杨帝设立了拜者、司隶二台后,皇史台的职权被分割。参观者台的职掌是奉诏出使,慰抚劳问,并持节察按,遇到冤狱就受之奏之。长官是一名参观者(正四品)。司隶台职掌巡视京畿道内外,司隶大夫为1人(正四品),属官有别驾2人,分察纣内,一人管东都洛阳,一人管京师长安。有刺史的14人,从事40人副之,负责巡视京畿道以外的全国县。他们的职责是“浑浊扬清”。如果他们遇到贪婪的县守,他们有权免职,如果他们有功,他们会报告自己的事迹并鼓励他们。不久,司隶台被废除,以京官清明者挂司隶的称号,改派出使巡察。
隋初的都水台和太常以下十一寺,在杨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演变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大仆、大理、鸿璐、司农、太府等“九寺”,以及国子、将军、都水、长秋、从太府寺分开的少府。由于寺庙和监长官必须亲自处理事务,他们经常选择知道这方面事务或有专业知识的人。例如,如果他们将监督土木工程,他们将被称为大工匠。据《册府元龟》卷602《卿监部选举》记载,宇文恺从小就有很好的技艺,有巧思,因受株连除名在家。杨坚建仁寿宫时,特地征召他的代理人做大匠,以总事。又如司农寺是掌屯田种植的,长官称卿。据《隋书·范叔略传》记载,范叔略在任司农卿时,“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均出人意料”。另一个例子是太府寺在开皇时兼掌手工业。据《隋书·苏孝慈传》记载,苏孝慈在任太府卿时,“征天下工匠,全集,孝慈总之,世以为能。隋朝有六曹尚书,寺卿的权力比秦汉九卿轻。
杨坚出身军事贵族,凭借军政权力夺取皇位,深知集中军权对巩固统治的重要性。北周时期,汉族官员被迫改用鲜卑姓,士兵也要随将军改姓。杨坚命令恢复官员的旧姓,从而相应地改变了士兵随将姓的宗法隶属关系。今后,在北周府兵制的基础上,成立了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侯、左右领导、左右监门、左右领导等十二府,领导所有内外禁卫部队。每府设将军1人,将军2人,下辖古骑、车骑府。十二府将军直隶皇帝,军人总称侍官。隋初兵府各级将领数量较北周时增加,而品味普遍降低二、三级。这些变化极大地加强了隋朝以杨坚为首的中央政权对军队的控制。杨帝到达时,隋初的十二府变成了十二卫和左、右备身府、左、右监门府,统称十六卫府。各府所辖的古骑府改名鹰扬府,军人改名卫士。十六卫府是中央军事宿卫机关,领导全国军队。这不同于尚书省兵部只掌管军事行政,没有一兵一卒的权利。十二卫各有一名将军,两名将军,分统府兵。四府不统府兵,各置郎将一人,直斋或直阁若干人。备身府掌左右侍卫,监门府掌门禁守卫。
[img]668811[/img]
称“皇储”,置太师、太傅、太保及少师、少师、少保、专门培训。@ 在他们的府下,还有一套文武人马,他们制定了中央官制,门下坊拟门下省,左舒子2人,内舍人4人,录事2人,主任命史4人,统领司经、宫门、内直、典膳、药藏、斋帅等六局。司经局洗马4人,校书6人,正字2人。宫门局置宫门医生2人。内直局内直监、内直副监各2人,监殿舍人4人。典膳、药藏、置监、丞各两人。药藏里还有四个侍医。斋帅局4名官员。典书坊拟内史省,有两个小妾,8个舍人,2个通事舍人,2个录事,4个主事命令史,4个内坊典内,2个成本,4个成本,1个录事,2个内尉,2个掌内车舆。制拟中央诸寺诸监的家令寺、率更令寺、仆寺。家令寺置丞两人,掌管刑法、饮食、仓库、什么、奴仆等事。率更使寺置丞一人,掌伎乐漏刻。仆寺置丞一人,掌宗族亲疏,车舆骑行。家令寺领食官、典仓、司藏三署令。仆寺领厩牧令员。@ 东宫还有十率府,即左右卫、左右宗卫、左右虞候、左右内率、左右监门,制定十六卫府。但其实他的职事都比较清闲,而且往往是由他的官兼领。例如,当杨健的长子杨勇成为王子时,高祖“命令大臣领导他的职责”。据《隋书·苏孝慈传》报道,兵部尚书苏孝慈曾担任王子左卫率、王子右妾等职务。
隋文帝采用北周制,设立了“勋位”十一等,即上柱国、柱国、上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上开府仪同三司、上仪仪仪同三司、大都督、帅都督、都督等。还设立了特进、左右光禄博士、金紫光禄博士、银青光禄博士、朝议博士、朝散博士等散官之号,以高尚的品德、名声而不理事的官员加封。隋朝规定,有具体职责的官员称“职事官”,无人为“散官”。
隋朝官制中的御史台是什么职位?主要负责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