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隋朝官制:建立以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尚书省六部为核心的朝政机构

隋朝成立后,根据内史崔仲方的建议,杨坚废除了北周模仿《周礼》的六官制度,建立了以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尚书六部为核心的朝政机构。

正如《隋书·百官志》所说:“高祖既受命,又改周六官。他的名字大多取决于前代的方法。把三师、三公、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等省、御史、都水等台。……朝代的众务总是归于台阁。”隋朝官制最大的特点是收集东汉以来官制发展变化的巨大成就,使其规范化、固定化。

尚书省

作为官职,尚书始建于秦代,但只是少府属官。西汉武帝开始提高尚书的权力,赋予他决策的职能。到东汉光武帝时,尚书被增加为六曹,被称为尚书台,成为国家政府事务的实际中心。“选举奖励,一个是尚书,尚书任命,重于三公”。三国两晋时期,尚书台独立于少府,被称为“尚书省”,正式成为总理全国政务的最高机构,结构逐渐复杂。然而,直到南北朝末年的北齐和陈石,尚书省的下层机构和官员配置仍然不稳定和标准化。例如,陈朝的尚书省有五名尚书成员和二十一名郎官。北齐尚书省有六名尚书成员,但下辖二十八曹,其中都官尚书统辖都官、二千石、比部、水部、膳部五曹。设官数量不同,管辖权和范围也不同,差异很大。

隋代尚书省地位较高,管理全国政务。隋书百官志说:“尚书省,一切都很好”。这句话说明了尚书省在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的权力和地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尚书省什么都做。尚书省总官署名为尚书都省,任命尚书令,左右仆人各射一人,总领官部、礼部、兵部、都官(开皇三年改刑部)、度支(开皇三年改民部)、工部等六部。六部长官是尚书,与尚书令、左右仆合称“八座”。官部掌文官选授考课,官部尚书绞官部侍郎2人,主爵侍郎1人,司勋侍郎2人,考功侍郎1人。礼部掌学校,礼乐。礼部尚书统礼部。祠堂侍郎各1人,主客,膳食侍郎各2人。兵部掌军籍舆马,兵部尚书统兵部,职方侍郎2人,驾部1人,库部侍郎1人。都官掌管刑政司法,都官书统都官侍郎2人,刑部,比部侍郎1人,司门侍郎2人。度支掌财税出纳,度支书统领度支。户部侍郎各2人,金部、仓部侍郎各1人。工部掌工程建设,工部尚书统工部。屯田侍郎各2人,虞部、水部侍郎各1人。六部共24曹36侍郎,分司曹务,直宿禁省。尚书省长官是尚书令,其实一般都不授人,隋朝只有杨帝时的杨素有易戴之功,又平定了汉王谅,方进位尚书令。但是杨帝对他“外貌特礼,内情很薄”。虽然他生病了,但杨帝经常派名医给药,“然密问医生,永远不会死”。隋代尚书省长官实际上是左右仆射(从二品)。其中左仆射判官部、礼部、兵部,兼掌纠弹;右仆射判都官、度支、工部,兼知财政费用。仆射的属官有左右丞各一人,都事八人。杨帝把一切都拨到了六个部门,并增加了左右司郎一个人来代替。他们是唐代左右司郎的前身。隋代尚书是一个机构完整的中央政务部门,与前代大不相同。与后代的“侍郎”不同,“侍郎”掌一“司”。

中书省

汉武帝时期也设立了中书,以宦官为代表,帮助皇帝在内廷传达诏令。曹魏时期,中书省正式成立,其“掌赞诏令、记会时事、典作文书”,成为为为为皇帝起草诏令的独立机构。历两晋南北朝,“国家政事,为中书省……总国内机要,尚书只听”。形成了中书决策和尚书执行的格局。但南北朝后期北齐、北周中书省的兼职工作太多,如修国史、管理宫廷伎乐、判刑等,不利于决策的专业化。门下省来自秦朝的皇帝侍从官,汉朝作为外国官员的加官,还没有形成官署机构。曹魏时期开始称之为“侍中省”和“散骑省”,南北朝时期开始称之为“门下省”。门下省负责传达皇帝的诏令,逐渐有权封臣驳正诏令,开始形成和尚书和中书对朝政决策权三分的局面。由于门下省从汉代皇帝侍从官演变而来,到南北朝末,仍有饮食、医药、车马等服务皇帝的日常生活,其宫官性质十分强烈。如北齐门下省,下辖尚食、尚药、主衣、斋帅、殿中诸局,这些都是为皇帝服务的。到南北朝末期,虽然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机构及其在朝廷决策行政体系中的地位已基本确定,但其职权的专业化和机构的标准化过程尚未最终完成。正是在这一历史演变的基础上,隋文帝进一步调整了三省制度,使其规范化。

门下省

隋初是侍奉建议机关,掌审政令,封驳一切。它的长官有纳言两人(正三品),本来是为皇帝的顾问服务的内廷。《隋书·柳机传》载,柳机在文帝开皇年间为纳言,“当近侍,无损益,又好喝酒,不亲细务”。华州刺史很快就出来了。二级官员给黄门侍郎4人,负责纠正奏章得失。《隋书·柳雄亮传》中,雄亮任黄门侍郎时,“尚书省凡有奏事,雄亮多驳正,深为公卿所畏”。杨帝去“给事”二字,又加给事郎四人,这就是唐朝给事中的前身。@ 历史上还有6人录事和通事令。隋初还有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4人,建议医生7人,都是建议官。杨帝说他天性不喜人劝诫,抛弃了所有的劝诫。隋初,门下省还掌皇帝衣食供奉等日常生活事务,统城门、尚食、尚药、符玺、御府、殿内等六局。城门局:校尉2人,直长4人。尚食局:设典御2人,直长4人,食药4人。尚药局:置典御2人,侍御医,直长各4人,医师40人。傅玺、御府、殿内局:置监各2人,直长各4人。

内史省

后来改为内书省,为中枢制令机关,专门起草皇帝诏令。隋初置监,令各一人,后废监,令一人(正三品)。内书令,本称中书令,本称汉代中书记,本称“中书”。在汉武帝的时候,司马迁被腐刑出狱后,他成为了一名中书(拜访者)。魏晋以来,中书令掌出纳王命,南朝以公兼之,隋朝以专人任职。杨帝时,内书令已不常置,常以官内书侍郎为职。内书省的官员也有8人舍人,手掌起草制令;通事舍人16人,手掌奏响。然而,在隋朝,偶尔会有内书侍郎亲自起草圣旨。比如《隋书·薛道衡传》中,高祖时,薛道衡担任内书侍郎。“每次构文,都要稳定空斋,躺在墙上,闻到户外有人就生气。文帝称赞他说:“薛道衡作文书,称我意。”

秘书省

这是掌握具体事务的官署,秘书省掌握书籍藏整理。官署一般比较清闲,长官为秘书监(正三品)1人,次官有秘书丞1人。官员有秘书郎4人,校书郎12人,正字4人,录事2人,带领作曹,太史曹。修写曹掌国史,有作郎2人,佐郎8人,校书郎2人,正字各2人。太史曹掌天文历法,置太史令、太史丞、司历各两人,监候四人。隋阳帝大业年间,又新置儒林郎10人,掌明经顾问,唯诏所使。文林郎21人,掌写录文史,检讨旧事。

内侍省

是内廷的侍奉机构,隋初由宦官担任。内侍(四品)两人为其省长。二级官员有两个内侍。官员有6名内侍者,2名内侍者,12名内侍者,6名寺庙侍者,8名非侍者,领导尚食、掖庭、宫廷、奚官、内仆、内府等6场比赛。杨帝改内侍省为长秋监,有长秋令、少令、程等士人,低级使者为宦官。

以上是隋朝中枢机构的“五省”,由朝廷内外政务统辖,是中央最高执政机关。


隋朝官制:建立以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尚书省六部为核心的朝政机构隋朝官制:建立以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尚书省六部为核心的朝政机构

,,,,,,,

  • 历史上被皇帝强迫离婚的公主:隋文帝爱兰陵公主
  • 根据隋文帝的记载,兰陵公主是隋文帝的第五个女儿。她不仅漂亮,而且喜欢读书。她是隋文帝最喜欢的女儿。 隋朝杨帝的几个女儿...

  • 隋文帝怕老婆:唯一一个被老婆逼着离家出走的皇帝
  • 在中国,皇帝一定是最美丽的职业,但有这样一个皇帝,他统一了中国,但不能忍受妻子的愤怒,甚至他最喜欢的东西不能保护,...

  • 历代皇帝谋权的智慧:杨迪皇帝擅长布局下套
  • 真正的权力较量,暗斗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亮底牌的机会往往只有一次,不能容忍任何遗漏。杨光是个设局高手,不仅无处不...

  • 隋朝风水师萧吉自称诸葛孔明 但是靠拍马屁升官
  • 隋朝官办“丝绸之路招商活动” 随着杨健和他的妻子对王子杨勇的印象越来越差,杨勇担心王子的地位会受到保护,并非常焦虑地考虑...

  • 揭秘:文武双全的杨光为什么成为皇帝后的昏君?
  • 杨光的问题不是昏庸不做事,而是把事情做得太多。皇帝只需要发圣旨就可以办事,但普通人却要付出代价甚至破家丧命。人们只有...

  • 独孤皇后:仅用一时意念改变了大隋朝的走向
  • “启禀皇后娘娘,晋王求见。”“让他进来吧。”独孤皇后放下手中的书,望着门口方向,眼中尽是慈爱。独孤伽罗,大隋朝的皇后,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