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早、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赵国将军赵括和秦国将军白起在这场战斗中相遇。对于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来说,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他采取了假败后退、引诱敌人离开阵地、分割包围、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最终赢得了战争。赵国在这场战争中受了重伤,损失了数十万军队。秦国在长平之战后又发动了邯郸之战。邯郸之战虽然没有突破赵国都城,但仍给赵国带来了惨重伤亡。然而,在长平战役和邯郸战役之后,赵国奇迹般地中兴了。在我看来,赵国的再次崛起与这三位将军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
@ 在战国七雄中,赵国在战国前中期相对较弱,尤其是魏国和齐国统治中原时,赵国甚至无能为力。在此背景下,赵武灵王开始了“胡服骑射”。胡服骑射后,赵国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不仅消灭了中山国,也成为山东六国中唯一能单独与秦国抗衡的大国。然而,长平战役和邯郸战役的爆发,却让赵国的精锐力量耗尽。在许多人看来,赵国很可能会迅速灭亡。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长平战争和邯郸战争之后,赵国可以再次崛起,或者说是短暂的中兴。
[img]668571[/img]
二
对于赵国的短暂ZTE,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撤退燕军队的进攻,一度包围燕都,二是夺取魏、齐的领土,三是面对秦的多次进攻,赵不仅成功坚持,甚至给战国末期的秦军造成重大打击。对此,在笔者看来,廉颇、庞、李牧这三位将军,直接推动了赵国的短暂中兴。对廉颇而言,赵括在长平之战中被取代,但在长平之战之后,赵国君主终于意识到廉颇的作用,启用廉颇指挥邯郸之战。邯郸战役打退秦国大军后,燕国选择趁火抢劫赵国,派遣军队进攻赵国。
三
对此,廉颇率领残存的赵军击败了燕军,随后包围了燕国都城。此后,廉颇还率领赵军攻占魏国的繁阳。当然,廉颇后来因事逃往魏国,最终在楚国寿春郁郁结。廉颇离开赵国后,庞迅率领赵国军队与燕国展开较量。对庞来说,于常山东垣击败了燕国大军,并占领了燕国的遂、方城。赵王赞其说:“将军武勇,廉颇还赵”。秦国派出10万大军进攻赵国时,赵悼襄王在位。对此,庞氏领军十万御之,杀秦军三万,震动了山东六国。这两位老将帮助赵国再次崛起,廉颇和庞大。
四
@ 当然,李牧的作用比廉颇和庞氏更明显。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被誉为“李牧死,赵国死”。长平战役和邯郸战役结束后,李牧不仅带领军队占领了齐国的疆域,还在宜安战役中重创秦军,获得了武安君的称号。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秦国离间计,听信诽谤夺取李牧兵权,不久将李牧杀害。在某种程度上,如果赵王迁没有冤杀李牧,王坚率领的秦国大军很难顺利突破赵国的都城。对李牧之死,无疑是赵国自己在自毁长城,令人叹为观止。总的来说,在长平战争和邯郸战争之后,赵国以三位将军的短暂中兴通讯推迟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间。
为什么赵国在长平之战后还能崛起?因为这三位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