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形势的总体特征是:分裂而不统一,动荡而不稳定。隋统一后,针对前一时期的积弊,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一是建立三省六部中枢管理体系。
在整个官制系统中,北周模仿周礼的六官制度,实行秦汉魏晋以来的传统官制。这就是《隋书百官志下》所说的:“高祖既受命,又改周六官,其名称,多依前代之法。"在中央机构,宰相(相国)这一特殊官职被废除,三师三公虽然置之不理,但也没有实权。把中央政务集中在皇帝的秘书团队——三省。尚书省下属列曹统一分为六部。将集书省并入门下省,将门下省管理皇室生活的事务划归新成立的殿内省,使门下省真正成为高级政府机构。内史省(即中书省)废除内史监一职,保留内史令。以尚书省的命令、仆人射击、门下省的纳言、内史省的命令为宰相,但有时以三省长官以外的官员尚书、黄门侍郎、御史医生加上“参掌朝政”、“参掌机密”等称号是宰相的职务。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将朝政实权集中在皇帝手中。
[img]668807[/img]
二是建立十二卫兵管理体系。中央政府不置都督中外军事、中领军、仁护军等高级武官。开皇中,置十二卫,统领禁卫兵。后来改为十六卫,其中十二卫分领全国府兵。十二卫各置将军一人,将军两人。这个时候,将军不是最高指挥官的职位,只有管理和训练的权利。战时皇帝任命后,可以指挥临时征兵。
@ 地方机构裁并,实行州、县两级制。魏晋以夹。地方机构的设置既滥又多。开皇三年,采纳河南道行台兵部尚书杨尚希的建议,废除县一级、存州、县两级。隋书·杨尚希传说:“今天的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少于千,二县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之一,动须数万,怎么能找到?所谓民少官多,十军九枚。...今天要闲着,小到大,国家不亏粟丝,选举容易得到贤才....皇帝见而嘉之,于是遂罢天下诸郡。“杨帝时,又改州为郡。自隋朝以来,州、县已成为同级机构的不同名称。
第四,废除高级长官自辟僚属制度,官员任命权集中在中央政府。《通典·选举典》说:“当时的制度,如果尚书举其大人物,侍郎栓其小人物,六品以下的官员将由咸吏部掌管。自然,国内一命以上的官员没有复辟部门。”隋朝从九品到一品的官员被称为流内,不进九品的官员被称为流外。北京师事务所的官员大多是流外官员。
[img]668808[/img]
第五,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考试制度。《通典·选举典》说:“隋氏罢中正,选本土歌曲,故里阁没有豪族,井邑没有,衣冠没有,人不土,北京没有。”《唐会要·制科举》还说:“场帝继承繁荣,改变前法,置入士等科目。”这里的金石科目是考试科目,而不是观察科目。
六是加强对官员的管理和监督。隋文帝严惩贪官污吏。他经常派亲信侦察内外百官,甚至秘密使人贿赂官员。如果他们被接受,他们会立即处死。开皇十七年,诏令长官对犯有过失的属吏,可以杖罚。其诏日:“分职设官,共理时事,班位高低,各有等差。若所在官员不相尊重,多自宽纵,事难克举。...其司论属官,若有罪犯,听律外决战。“
与前朝相比,隋朝的官制有哪些改革?利弊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