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治一伤寒,也昏昏欲睡,六脉弦大,余说:脉大而昏睡,定非实热,甚脉随气奔也。强为治之,用火灸关元穴。第一次艾灸患者感到疼痛,直到70岁,然后昏睡不疼,艾灸到三鼓,患者开始思考饮食,服用姜汤,三天后,活力来回,汗水解决。余思前证,少阴病。发晕,全像阳证,若投以承气,怎么能不死呢?因此耳聋不呻吟,身生赤里窝,十指冷到脚上,身重如山,口多痰唾,时发热,均少阴证。
在中医历史悠久、星星灿烂的歧黄医家中,南宋的窦材并不是一位具有巨大影响力的著名医生。其个性的学术思想和独特的医疗方法尚未被中医界广泛理解或应用。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无名小卒”,却没有关注张仲景、孙思邈、王叔和其他著名艺术家。他认为自己“可以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家庭技能来治疗小病,但治疗大病无效”(扁鹊的心书和序言),并以“三代扁鹊”自命自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医学学校(扁鹊学校)的最后一位后裔。窦材依靠“黄帝心法”,但以扁鹊的名义,结合“40多人的治疗”,在晚年实现了《扁鹊心书》(1164年成书)。书中断然提出并应用了“烧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的救命心法。自古以来,“傲人必有过人之处”,窦氏保命三法值得研究。
[img]668649[/img]
窦采编写的《扁鹊心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和神方一卷。书中注重温阳,禁寒,高度推崇烧灸。因此,这本书的很大一部分是关于艾灸的理论讨论和许多疾病的艾灸治疗,具有很高的学术和临床价值。
窦材的评价是什么?他对后人的贡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