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
自公元581年杨健成立隋朝以来,公元960年赵匡胤灭亡后,隋、唐、五代统一了中国。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经济向上发展和统一国家重建的时期。五代是唐末藩镇分离的延续,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除了五代统计停滞不前外,隋唐统计正处于发展阶段,特别是唐代统计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貌阅
隋朝是防止逃避赋役户口的一种措施。隋朝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高祖令州县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搜查,严格防止户籍泄露、年龄隐瞒、逃避赋役,长相阅读:“阅读外表,检验老少”。也就是说,检查人口的形态,检查是否有低报年龄和伪报老病。并规定户籍不实者,里正、党长流配远方;大功(堂兄弟)以下,均使另设户籍,防止隐匿。四十四万三千壮丁,人口一百六十四万多。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采用裴蕴的建议,再看一遍。规定户口有不实者,诉讼解除;凡检举壮丁者,将被纠之家代为输役。壮丁二十万三千,人口六十四万一千五百。
[img]668701[/img]
输籍法
输籍法是输籍定样。隋朝制定家庭等级和纳税标准的方法。尚书左仆射高炯鉴于“人间课输了,虽有定分,年常征纳,除了注恒多,长官肆情(营私舞弊),文帐出没,复无定籍,难以推校”。②请颁布《开皇五年(公元585年)输籍法》。隋文帝采取了他的建议,规定县长每年正月五日派人出去,让人民五党(五百家)或三党(三百家)成为一个群体,按照定样标准划分家庭,重新规定年差和应纳税额,写成定册。利用这种手段,收集隐藏的户籍,防止人民逃税或抑制士兵和强者占用劳动人口,增加政府收入,加强中央集权,为隋朝富强奠定基础。
府兵在州县落籍
隋朝改变了过去兵民分治、政府兵另立户籍的做法。开皇十年(公元590年),隋文帝命令:“所有士兵都可以在州县得到报告,他们将与人民保持同样的地位。”。中央设立了十二卫大将军,统治各府军队,总属于皇帝。改革后,政府兵及其家属在州县落籍,平时从事生产,实行“寓兵于农”,减少国家军费支出。政府兵的统帅权集中在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执行起因
历史资料解释了两个问题:一是世族地主还隐瞒了大量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第二,许多农民只是隐瞒户口,以逃避政府繁重的税务兵役,或在法定服役年龄欺诈。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隋朝中央集权的基础,严重影响了政府的正常税收和兵役,也使得均田制度难以在隋朝有效统治地区认真实施。在这种情况下,隋文帝多次派大使“检括”户口。
为了防止这种“包括”户口流于形式,政府采取了“大索貌阅读”措施,令州县详细记录了注册编户成员的年龄、外貌和身体特征,并定期验名。为了防治“容隐”,隋政府的账户增加了164万多人,
效果确实很明显。
推行时间
自南北朝以来,户籍泄露越来越严重,国家可以直接掌握的劳动力减少,而当地强势地主占有的人口增加严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实力。例如,在北方,由于未婚只支付半租金,一些地方没有妻子登记。一些强大的家庭,一个家庭有数十个,数万人,国家税收收入急剧下降。
大索外观阅读是严格检查户口的一项措施。隋文帝开皇五年后,下令在全国各州县阅读大索外观,核实户口。所谓“大索”,就是清点户口,登记姓名、出生日期和外貌;所谓“外观阅读”,就是把人和户籍上描述的外表一一核对。
[img]668702[/img]
隋文帝规定,地方官员中正、保长、党长应当处以流刑。同时,还规定,表兄弟以下亲属同族居住的,必须分立户口。新增户口164万余人,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增强了隋朝的国力。
隋朝通过实施“输民法”,分离了大量不承担国家赋役的隐藏户籍,成为国家编户,为国家扩大税收来源,增加财政收入。
输籍定样为何实施?输籍定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