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系氏族公社是继母系氏族公社后原始社会发展的最后阶段,也是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由于男性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人们的生活来源主要取决于男性而不是女性。男性逐渐取代女性,在氏族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以男性为中心的新型社会组织形式的父系氏族公社。与此同时,婚姻形式也从对偶婚姻转变为一夫一妻制,妻子从丈夫居住,世界以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父系氏族公社进一步发展,以父权为中心的个体家庭成为氏族最基本的组成细胞,原始社会倾向于解体。大约5000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氏族部落已经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从全国各地发现的大量遗址可以科学研究。
[img]669045[/img]
最重要的遗址是:大汶口文化:该遗址首先在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市发现。类似的文化分布在黄河下游南岸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大约5000年的文化遗产。龙山文化:该遗址首先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发现,类似文化分布在黄河中下游。龙山的文化内涵比较复杂,包含了许多具有自身特色、文化传统和分布领域的考古文化遗产。齐家文化:首先在甘肃省广和县齐家坪发现,类似文化分布在甘肃省桃河、大夏渭河、青海省黄河上游。屈家岭文化:该遗址首先在湖北京山县屈家岭发现,类似文化分布在秦岭以南的江汉地区。良渚文化:该遗址首先在浙江省杭县良渚发现。同类文化分布在苏南和浙东。
东南沿海印刷硬陶文化:几何印刷硬陶是一般文化情况的共同特征,但各地都有自己的特点。福建闽侯县石山文化是江西修水北背文化和广东马坝石峡文化的典型例子。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根据这些文化遗址,在这一时期,农业和牲畜养殖业已经非常发达。作物品种有粟、稻、花生、芝麻、蚕豆、甜瓜、菱角等。南方多稻,北方多粟,种植面积广。考古学发现,许多墓葬都有成组的酒器,这表明当时粮食产量丰富,剩余。生产工具包括大型抛光石斧、石头、石犁、石锄等,人们用双齿木雷翻土,用鹿角耕作,用穿孔石刀收割。畜牧业的发展也比母系氏族公社进一步。马、牛、羊、鸡、狗、猪都是家人养的,尤其是猪。
目前发现的大汶口墓葬,随葬猪骨三分之一以上,最多14个。西北地区养羊多,南方养水牛多。但畜牧业并未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仍占主导地位,渔猎和采集经济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我们的祖先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工业已经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专业劳动。纺织业、磨石器、骨器业,尤其是技术复杂的制陶业,过去是公社的共同事业,现在已经成为少数有专业知识的人从事的个体家庭手工业。考古发掘发现,陶窑已分散到各自的房屋前室,公共窑场消失。以陶瓷制造业为代表的手工业已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专业劳动。从手工制造到轮制,从慢轮到快轮,是陶瓷制造业的一大进步,不仅提高了产量,而且提高了质量,丰富了产品类型。
[img]669046[/img]
掌握高温烧制和密封窑技术,不仅制作了优质的灰陶和黑陶,还用瓷土烧制了白陶,为陶器过渡到瓷器提供了物质技术资料。陶器不仅形状多样,品种繁多,而且造型美观,装饰精美。山东龙山文化中的黑陶,精致、轻盈、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最薄的只有0.1厘米。出现了铜器,马家窑遗址出土的铜刀,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铜器,距今约5000年。仰韶文化姜寨遗址出土的黄铜片,如果出土层位无疑,中国冶铜业将提前到商代前2000多年。与母系氏族社会相比,这一时期的文字取得了进步。例如,大汶口文化晚期两个遗址的陶器符号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包括日下和山的形状、插头和斧头的形状。它们非常接近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从观察天象中获得了初步的天文知识。河南省郑州市大何村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有太阳、月亮和星座的彩绘图案,以及上述山顶和太阳的文字符号。这些不仅表明我们的祖先当时对天象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明显反映了日照和土地之间的关系意识。传说中的“仰望天空”,尧帝“是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可能有一定的历史依据。除了装饰性绘画和雕刻的不断发展外,江苏连云港郊区将军岩上还发现了一组非装饰性岩画。从其构象来看,这是一幅农作画。有人脸像、作物、兽面纹等符号。十几个人脸像,最大高9分米,宽11分米。整个画面长22米,宽15米,图像造型采用线刻技术。
[img]669047[/img]
医学知识也开始萌芽。《吕氏春秋古乐篇》说,陶唐时期,人们发明了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关节炎等疾病的舞蹈。类似的传说,还有“神农尝百草始有药”等等。医学知识在漫长的收集和狩猎生活实践中萌芽。虽然《神农本草经》不是神农时代的成功,但它无疑总结了原始时代积累的医学知识。人们相信万物有灵,祖先永存,却不能直接用语言交流。她们意识到自己是软弱的,希望能够衡量神的意志,占据ト这是一种满足这种意识的宗教仪式。人们用猪、羊、牛、鹿等动物的肩胛骨,用它们的质地来判断预卜的答案。在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许多文化遗址ト骨,占ト它可能在父系氏族社会很流行,直到现代在许多民族中仍然存在ト这种巫术。
[img]669048[/img]
父系氏族制的特点是以男性计算世系的父权制。男人在生产和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掌握了谋生的手段。当男人想把财富传给孩子的想法导致世界从女性过渡到男性时,这首次为父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出现了一夫一妻制。为了保证孩子有一定的父亲血缘关系,婚姻关系需要建立在独家同居的基础上,男人的地位也需要从妻子的家庭转变为丈夫的家庭,偶尔的婚姻逐渐转变为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从那以后,丈夫在家里也掌握了权威,而妻子被贬低、奴役、奴隶,成为丈夫淫欲的奴隶,成为生孩子的简单工具。父权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使产品开始剩余,分工和交换也发生,导致贫富分化和私有制的萌芽。原来的公社倾向于解体。然而,在生产力尚未发展的早期,血缘关系尚未突破,公社所有制仍然是氏族的原则。
随着父系家族的建立,父系家族公社(或父系家族公社)逐渐形成了几个基本来自同一父系祖先的父系家族公社,形成了父系家族公社。氏族有自己的名字,实行氏族外婚,有公共土地和公共墓地。由全体成员推荐的氏族长是举办传统氏族活动和处理氏族内部纠纷的主持人。由父系氏族(或胞族)组成的部落。在父系氏族公社及其解体期间,生产开发提供的剩余产品使私有制的生产具有物质条件。作为私有制的产物,私有制已经产生,贫富分化现象已经交换。传说“祝融作市”,又说尧舜曾有“卖顿丘”、“债于傅虚”的事,交换的发展又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的劳动产生了价值,使剥削成为可能,从而使战俘或养子成为奴隶。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一些负债人以偿还债务或被收养的名义成为奴隶。最初的阶级划分出现在社会上——奴隶主和奴隶。农村公社的出现也标志着原有公社制度的解体。
父系氏族社会是如何生活的?最后是如何解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