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大溪文化

大溪文化是长江中游瞿塘峡地区的一种古老文化,也是一种以红陶为主,含有彩陶的地域文化遗产。大溪文化遗址位于四川省巫山县与奉节县相连的大溪镇,位于曲塘峡东口长江南岸与大溪河交汇处的三级台地上,距奉节县15公里。它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的重要遗迹,是母系氏族晚期至父系氏族的萌芽阶段,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社会文化遗址之一。郭沫若先生首次称之为大溪文化。到目前为止,该文化类型的主要遗址包括:湖北宜都红花套、枝江关庙山、江陵毛家山、松子桂花树、公安王家岗、湖南省礼县三元宫、丁家岗、安乡汤家岗、划城岗等10多处。1958年、1975年、1976年,国家文物部门对大溪文化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发掘面积570平方米,清理了208座墓葬,出土了1200多件珍贵文物,包括石斧、石头、蚌镰、骨针等。生产工具、珠宝玉石、黄色等。,以及艺术空心石球、人面浮雕、悬饰等。

这里出土的陶器、石器都很有特色,骨器多,保存完好,还有玉器等。在这里出土的石器中,两侧对称的主石凿最具特色。穿孔石铲和斜肩石很少,偶尔会看到三四十厘米长的巨石斧。与此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石锄和椭圆形石片切割器等制石器。从时间上看,大溪文化可以概括为三个时期。早期:夹炭红陶最多,印刷简单细小,彩陶很少,以折肩圈足罐、三足盘、鼓形器座等为代表。中期:戳印图案发达,彩陶兴盛,常见内折沿圈足盘、高把豆、折腹盆、曲腹杯、筒形瓶等。后期:泥陶占绝对优势,灰陶和黑陶剧增,有细颈壶、折叠口圈足碗等。大溪文化可分为两种地区类型:长江沿岸的鄂西川东地区,如大溪、红花套、关庙山等,可称为大溪类型。

这类遗存中长期多夹炭陶,夹砂陶的比例一直很小,白陶也很少。圆形足盘和陶真比较常见,典型的有彩色陶筒瓶,圆脚上有各种成组的戳痕。彩陶装饰有水平人字形图案、曲线网格图案、部分形状和彩色图案,明显受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影响,洞庭湖北岸、西北岸,如三元官、丁家岗、唐家岗等遗迹,可称为三元宫类型。夹砂陶在这类遗存中占很大比例,红棕胎黑皮陶和白陶占一定数量,盘口圈足罐和筒形圆底罐具有鲜明的特点。圆盘少,彩陶筒瓶只有个别发现,以全身装饰的印花和刻画图案为特色,漩涡图案和变体卷云图案彩陶也有特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受庙底沟类型彩陶影响的迹象。有些人认为,虽然三元官类型的文物有许多与大溪文化相同的文化因素,但它们可能是另一种受大溪文化强烈影响的原始文化。大溪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首次发现。其发现为探素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面貌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从出土文物的角度来看,大溪文化是以当地为主,辅以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上,该文化与湖北屈家岭文化、江苏青莲岗文化、浙江河姆渡文化等都是长江流域的重要古代文化。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流和影响的因素。大溪文化和仰韶文化可以看出,它们都有相似的外观和自己的系统,如折叠盆、收集碗和小直接罐,反映了同一时期南北流行的器具形状和风格。另一方面,相互交流的影响因素也很明显。例如,西川下王岗的陶豆、盂、瓶形细高器座是受大溪文化影响的产物;大溪、关庙山、红花套等地发现的圆点钩叶纹、花瓣纹彩陶罐、垂直纹彩陶碗片、双层小回尖瓶片等,是仰文化庙底沟类型南下影响的实物例证。至于大溪文化与时代晚期屈家岭文化的关系,应该先后直接继承和发展,也有人认为是两种不同系统的文化,目前还没有定论。

在湖南省石门皂市、湖北省宜都市背溪、归归柳林溪,新发现了较早的新石器遗迹,为探讨大溪文化渊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大溪文化陶器在陶器制作技术和陶器制作方面具有优异的性能。以红陶为主,以白陶和薄胎彩陶为主,工艺水平较高。红陶一般涂红衣,有的因扣烧而出现红色,器内为灰黑色。圆形、长方形、新月形等戳印图案盛行,一般成组印在圈脚部位。有少量的彩陶,多为红陶黑色,常见的是交叉纹、横字纹、条带纹和漩涡纹。

主要器形有釜、斜边罐、小口直领罐、壶、盆、碗、豆、珍、圈足盘、圈足碗、筒形瓶、曲腹杯、器座、器盖等。还有大量的实心陶球和空心包裹泥粒的陶球。白陶圈足盘上,全身饰有类似浅浮雕的印花,图案复杂精细。薄胎细泥橙色彩陶单耳杯和圆足碗,胎厚仅1-15mm,画出各种棕红色图案,显得精致别致。划城岗遗址发现了一个保存较好的窑址,由斜坡火道、火膛和出烟口组成。火的下半部分挖在生土中,上半部分用大块红烧土建造。火上未见窑计算,窑壁内侧有一圈放置陶坯的平台,大部分陶器温度较低,烧成温度为750℃880℃。以稻作农业为主的大溪文化居民。

稻草和稻壳经常被发现在房屋建筑遗迹的红烧土块中。经鉴定,红花套遗址的稻壳印痕为梗稻。从大溪、三元宫、丁家岗遗址的发现来看,鸡、牛、羊也可能成为家禽家畜。与此同时,渔猎、采集等辅助经济仍占一定比例。特别是在大溪某些地区的文化层中,鱼骨和兽骨混合在一起,包括鱼、龟、龟、蚌、螺等水生动物,以及野猪、鹿、虎、豹、犀、象等的遗骸。在大溪文化层中发现了厚厚的鱼骨堆积,说明当时三峡地区的捕鱼已成为主要的生产活动。在红花套和关庙山发现的房屋基地一般都是烧烤的,已经成为红烧土建筑,用竹子盖房子比较多。建筑分为半地穴式和地面式,前者常为圆形,后者多为方形和长方形。在地面上建造的房屋通常先挖墙基槽,然后用粘土和烧土碎片填充。竹片或小树干编织在墙内夹柱之间,内外抹泥。

室内分布柱洞,挖炉坑或用土埂围起方形火池。住在硬面下部,常用大量红烧土块铺上厚厚的垫层,既坚固又防潮。有些屋顶铺竹片和植物茎,然后涂上少量稻壳和稻草末的粘土。有的房子还有屋檐柱洞或专门的屋檐走廊,或者在墙外铺一块红烧土渣,形成原有的散水。可见,为了适应南方的气候条件,建房采取了多种有利于防潮、防雨、防热的技术措施。这里的葬俗很独特,大溪文化的墓葬有300多座,其中大溪墓地最多,人骨保存也很好。墓地死者头向一般朝南,除个别为成人妇女和儿童的合葬墓外,绝大多数实行单人葬。埋葬类型为直肢埋葬,数量占半数以上,以仰身直肢为主。另一种是屈肢埋葬,其中大部分是仰身屈肢,双脚压在臀骨下的仰身跪下,下肢向上弯曲的仰身蹲下最为特殊;下肢弯曲程度较大的屈肢埋葬是捆绑死者后埋葬的。

大多数墓葬都有30多件随葬品。女墓的随葬品一般比男墓多,有的石手镯、象牙手镯等饰品出土时也戴在死者臂骨上。在几座坟墓里发现了整个鱼骨和龟甲,有的把鱼放在死者身上,或者放在嘴边,有的把两条大鱼放在胳膊下。在中国新石器文化中,以鱼随葬的现象仍然很少见。还有狗作为牺牲。大溪墓地的儿童葬制与成人基本相同,但在红花套和关庙山则是瓮棺葬。


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大溪文化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大溪文化

,,,,,,,

  • 殷商君王武乙是怎么死的?武乙真的被雷劈死了吗?
  • 俗话说:“为非作恶,天打雷劈”。到目前为止,这种说法还在流传。然而,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一个人被天打雷劈了,他不是普通的主...

  • 武丁是如何振兴商朝的?武丁中兴维持了多少年
  • 从武丁中兴背景中可以看出,武丁不愧为一代明君。他与自己的父亲不同,他有雄心壮志,更希望让子民生活的更好。武丁中兴背景...

  • 为什么历史书中没有记载兵马俑?为什么没有文字资料?
  • 兵马俑一直是一个奇迹般的存在。它是秦始皇的陪葬俑,规模宏大,令许多人惊叹不已。然而,这样一个震惊世界的发现,在史书中...

  • 妇好是谁的妻子?妇好是一位怎样的女性人物
  • 妇好是据甲骨文记载有史可查的第一位巾帼英雄,是中国历史上的首位女将军。妇好是商朝君主武丁的妻子,她的一生没有居于后宫...

  • 丞相傅说是什么出身?他怎么受到武丁赏识的
  • 傅说是商朝人士,曾当过泥瓦匠,最后当上丞相辅佐武丁成就了一番大业。傅说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军事家和思想家,更是一个实践...

  • 为什么商朝建立后迁都频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 殷商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殷商经历了五次大规模迁都。这个一直忙着搬家的朝代,为什么要在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