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海战。也被称为中日甲午海战和大东沟海战。在这场战役中,北洋水手失败,共损失5艘战舰。日本联合舰队的几艘战舰受到重创,但没有沉入一艘战舰。此后,北洋舰队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手中,对甲午战争后期战局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img]667424[/img]
海战背景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清海军分为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四支水师舰队。其中,北洋水师实力最强。除了广东水师的三艘小型巡洋舰留在北洋参加海战外,其他水师在战争期间因实力差而无所作为,坐视着北洋水师的死亡。
日本海军舰队在中日战争爆发前夕统一为联合舰队,伊东佑亨海军中将担任联合舰队司令。联合舰队的编队分为以下团队:第一、第二、第一游击队和第二游击队。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突然袭击了朝鲜丰岛海域北洋水手济源和广州B巡洋舰,随后击沉了英国高升运输船,俘获了操江炮舰即丰岛海战,甲午战争立即全面爆发。北洋水手和联合舰队面临着同样的任务:护送援军,争夺黄海制海权。
北洋水师主要巡逻威海至大同江口。1894年8月10日,日本联合舰队接近威海。清光绪皇帝指责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北洋大臣李鸿章不得不命令丁汝昌巡航黄海,以平息皇帝的愤怒,缓解舆论压力。1894年9月12日,12艘北洋水师主力舰从威海出发,前往鸭绿江口大东沟护送陆军登陆。
[img]667425[/img]
战略上与北洋水师合作「保船制敌是必要的」不同的是,日本海军在战争前制定了一个明确的计划,以夺取舰队决战的制海权。1894年9月13日,日本联合舰队护送援军登陆仁川后,联合舰队和第一游击队前往鸭绿江口,寻找北洋水手的主要决战。
黄海海战简介 海战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