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夺权是指清朝康熙皇帝儿子争夺王位的历史事件。当时康熙皇帝有24个序齿儿子,其中9个参加了皇位争夺。九个儿子分别是:大哥爱新觉罗尹稚、二哥胤仁、三哥胤祯、四哥胤祯、八哥胤珍、九哥胤珍、十哥胤祀、十三哥胤祥、十四哥胤舜。这九位王子为了夺得大位,分为多个阵营,相互倾滚,明争暗斗。康熙61年(1722年)冬天,康熙皇帝在昌春园去世。这场旷日持久的夺权之争终于有了结果。四哥爱新觉罗银珍成为最后的赢家。银珍即位后,改年号为雍正,雍正皇帝。那些曾经和雍正帝争夺大位的兄弟,在他们即位后不久就被清算,被夺爵圈禁,有的甚至被折磨致死,而少数有功的人则被加官入爵以示恩宠。当然,在康熙帝的儿子中,除了当时年幼早逝的哥哥,还有几个人选择置身事外,等待结果。他们选择不加入任何阵营,保护自己。其中包括皇五子爱新觉罗·胤祺、皇七子爱新觉罗·胤佑、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奕、皇十五子爱新觉罗·胤祺。
皇五子爱新觉罗·胤祺,生母宜妃郭络罗,小时候在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宫长大,9岁还没读过汉语。他心平气和,性情善良,给人“心地善良,为人诚实”的印象。康熙四十七年秋冬康熙帝生病时,胤祺与胤芷、胤胤一起陪同床边。第二年,与胤芷、胤祯同时被封为亲王,册封为与硕恒亲王各得5000两银,子弘升为世子。在康熙末年的争夺中,原本有实力争夺的胤祺选择了置身事外。他不想看到这些一起长大的兄弟们紧张而战斗。雍正帝即位后,并没有为难这位善良淳朴的弟弟,一直很照顾他。雍正十年(1732年)夏,恒亲王允祺病逝,称“温”,时年五十四岁。直到两年后,雍正帝才忘记为这位忠诚诚实的弟弟立碑,称赞他“气质和平,谦虚,乐善之风”。
[img]667725[/img]
皇七子爱新觉罗·尹佑,生母成妃戴佳氏,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奉命带领黄旗大营与康熙出征葛尔丹,以功晋封贝勒。金封多罗淳郡王,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三月。康熙五十七年十月(公元1718年),奉命管理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事务。虽然胤佑在朝中管理部分事务,但他却远离夺权之争。他更愿意为疆场服务,做出贡献。雍正帝即位后,以“受命管旗以来,恪尽职守,众事毕举,颓势逐渐变化,晋封和硕亲王,依然叫淳”为和硕淳亲王。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春,与硕淳亲王允佑卒,年五十有一,死亡。有诗见《熙代雅颂集》,子七人女十人。雍正帝为其刻碑记功,诏褒其“敬谨小心,安分守己”的气质。
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奕,生母定妃万琉哈(正黄旗包衣辛人库人),出生于康熙二十四年。小时候被康熙皇帝交给苏麻喇姑抚养。在苏麻喇姑的精心照顾和教导下,她在宫中过着无可争辩的生活。同时,她也形成了尹独善其身、做事冷漠的性格特征。在康熙末年夺权之争中,他知道自己的生母背景不高,更不用说属于康熙皇帝的皇父了。他选择保持中立,保护自己。雍正帝即位后,册封云毅为多罗履郡王。但仅仅两年后,允许从多罗郡王降爵到固山贝子,几个月后就降爵为奉恩镇国公。面对爵位的起起落落,云毅却淡然处之,不气不烦,生活正常。雍正八年五月,雍正皇帝恢复了银马多罗履郡王爵位。乾隆皇帝即位后,以“履郡王允许在我叔叔中年龄最大,有实心办事,晋和硕履亲王”为基础。乾隆二十八年七月,他与硕履亲王胤仪去世,乾隆赠死“易”,年七十八岁,在康熙皇帝的所有王子中,他寿命最高。
[img]667726[/img]
皇帝的十五个儿子爱新觉罗·尹哲,他的生母妾王(即顺义密妃)。他的母亲密妃受到康熙的青睐。康熙皇帝还要求耶稣会画家为她画像。根据祖先的例子,只有妃子以上的妃子才能自己抚养孩子。因此,尹哲出生后离开母亲,交给德国妃子抚养孩子。康熙三十九年,年仅七岁的尹随康熙从幸塞出发,可见康熙也很喜欢这个王子。在康熙四十八年夺权之争中,尹才十六岁。与那些成年兄弟相比,胤哲自知无法抗拒,所以选择明哲保身,置身事外。二十八岁时,胤祯即位后,为了避帝的名字,改为允许。直到雍正帝四年五月,允许才被封为贝勒,命守景陵。八年二月,晋愉郡王,次年二月病卒,年三十有七。
九子夺权中没有参与的四个人是谁? 他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