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东迁后,几个诸侯国凭借勤王的功劳迅速占据道德制高点,此时迅速崛起。例如,秦国正式从周王室的番外臣变成了一个立足之地的诸侯国,郑国也依靠郑武公对周王室的护送功劳,成为春秋时期领导诸侯国的第一个小霸王。然而,在形势良好的情况下,郑国迅速从诸侯小霸主的地位下滑,最终成为末流小国。原来是什么?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分析出来。
一是形势。郑国在郑武公、郑庄公时,周边诸侯国大多被北方晋等内部事务耽误。此时,晋国正处于曲沃代翼的相互拔河阶段。晋国的老国都是翼城,政治文化中心都在翼城。翼城是晋国的正宗。在这个阶段,曲沃逐渐成为晋国的第二个政治文化中心。取而代之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晋国的内部斗争从未听说过,郑国在北方没有压力。但到了郑厉公复位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晋国趋于稳定,可以腾出手向南扩张,郑国是晋国向南的障碍。在南方,在与周王室的对抗中,南方楚国越狱称王,征服吞并汉水附近的诸侯国,然后进入中原。郑国是楚国和周王室之间的拦路石,楚国必然会把它踢开。经过改革,东方的齐鲁开始扩大自己的领土,向西发展成为必然。郑国内乱后,一下子就要面对几个崛起的大国的压力,周旋在这些大国之间,真是头疼。
第二,地理位置。郑国的土地面积很小,没有战略深度。四战之地,周边都是诸侯强国,楚国主宰南方,晋国主宰北方。改革后,齐国也是国富民强。在这些诸侯大国之间,联合一个会得罪其他几个,不联合就会得罪所有人。
第三,内乱。郑国在郑庄公姬出生后,开始了多起国君被杀国君下课事件,使郑国政局不稳定,人心不齐,陷入困境。郑庄公之后继位的是郑昭公,但几个月后就被从君位上拉了下来,然后就是郑厉公。四年后,郑厉公想杀祭仲,却被祭仲赶走了。四年后,郑国只安定了四年,又开始了混乱。郑昭公在位两年后,却被高渠弥射杀,郑国迎来了郑子时期。一年后,他被齐襄公杀害,进入郑子婴时期。郑子婴在位的时间更长。十四年比以前好多了。看到郑国能进入和平时期很长时间,齐国此时攻郑,郑子婴身亡,郑复位。在这种不断的内乱中,郑国失去了复兴的好时机,周边诸侯国已经超越了郑国,占据了春秋战国的主导地位。进入战国后,郑国的内乱依然没有停止,这使得郑国再也没有时间崛起。
[img]666979[/img]
在郑国历史上,人才并不多。在春秋战国急需人才的时代,郑国的混乱使得郑国的人口基数不断下降,人才难以维持,最终被三晋中的韩国摧毁。
春秋历史:为什么郑国会迅速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