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鼠疫,又称明末华北鼠疫、京师大瘟疫、明末大鼠疫、疙瘩瘟疫,是指明朝崇祯皇帝在位期间中国北方出现的大鼠疫。
明朝中期以后,中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少雨时代,发生了全国性的大旱灾。万历和崇祯年间,旱灾越来越频繁,旱灾年份的比例也在增加。影响华北几个省份的大鼠疫首先在山西爆发。
明末大鼠疫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位于山西。崇祯十四年传到河北,随着李自成和清军传到更多地区。崇祯十四年(1641年),鼠疫传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大量死亡。
明末鼠疫是“邻里儿童为之绝影,有棺无棺,九门计数已超过20万。”1643年8月至12月,北京保守估计死亡人数已达全市五分之一。当年4月,李自成攻入大明帝国首都北京时,他面临着一座“人鬼错杂,日夜人不敢行”的死城。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曹树基在论文《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变化》中首次提出,明末席卷华北地区的瘟疫实际上是鼠疫。近十年后,他与李玉尚合作《鼠疫:战争与和平》,进一步完善了早期研究,提出了“老鼠死亡”的观点。
异常寒冷的气候经常引起水灾、旱灾、蝗灾、鼠疫等,成为影响全国的大瘟疫,形成“水旱饥荒瘟疫”的恶性循环,成为明朝崩溃的根本原因。
背景
生态破坏
历史记载,自明嘉靖以来,明蒙边境经常发生混乱,导致许多汉人被俘或逃往蒙古草原。大面积牧场被开垦成农田,改变了牧场的生态环境。其中,原本生活在草原上的老鼠的生活空间被压缩,人与老鼠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
[img]666687[/img]
气候异常
与此同时,明末恰恰是旱灾频发的时代,万历期间有三次大旱,均引发瘟疫;崇祯十四年,又遭受了大旱,持续了四年。旱灾肆虐,逃荒救命的不仅仅是难民,老鼠也需要到处寻找食物,大量的老鼠进入人类居住地是很自然的。鼠疫杆菌通过存放在它们身上的跳蚤将病毒传染给难民,难民的迁徙流动将病毒延伸到更大的地区。作为明末农民战争后期的主战场,华北地区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并存,明末大瘟疫开始在这种背景下酝酿。
1618年,万历46年,广东下起了大雪,标志着“小冰河时期”的开始。从此,中国遭受了持续的干旱和低温的侵袭。1638年,崇祯11年,草河干枯,1640年,崇祯13年,黄河干枯,长江和淮河全部冻结。朝末年,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进入小冰河时期,多年来反复出现全国性旱蝗和鼠疫。对一个庞大的农业国家来说,根本无法抗拒这一打击。内部暴动、东北和西南地区的叛乱伴随着自然灾害。
中国华北地区连续四年大旱,崇祯十年至十四年。崇祯十四年,在山西北部一个春季干旱荒野的下午,一只鼠疫菌在体内大量繁殖,而堵塞消化道无法吸血的跳蚤跳上一只灰鼠,拼命咬它。这时,大量的鼠疫菌进入被咬的灰鼠体内。因此,鼠疫菌在这个比跳蚤大无数倍的新家繁殖得更快。十几个小时后,灰鼠开始出现高烧症状,内脏开始溃烂出血。灰老鼠死后,体内大量的鼠疫菌开始转移到附件的其他老鼠身上,然后从一个老鼠家庭传染到另一个老鼠家庭。
[img]666688[/img]
全年干旱食物减少,老鼠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很快整个地区都充满了鼠疫细菌。干旱和缺水也导致了鼠疫细菌以更快的速度繁殖。
很快,由于高烧,成群结队的细菌老鼠身体又热又难以忍受。他们到处寻找水源,拼命地喝水。因此,为了找到水源,老鼠们集体出发,开始向四面八方移动。在这次旅程中,更多感染的老鼠加入了搬家大军。
崇祯14年夏天,一大群老鼠突然出现在中国大陆,咬着对方的尾巴,成群结队地渡过河流的障碍,进入安徽、河南、河北等省。
崇祯50%的年份都是干旱,导致粮食产量大幅下降,国民体质严重下降,卫生条件极度恶化。今年崇祯14年,中国大陆仍有普遍干旱。河北春天几乎没有雨。老鼠军找不到水,继续向南方进军。
与此同时,饥荒中惊慌失措的人们开始偷老鼠藏在洞里的食物,吃死在路边的老鼠,全国各地的鼠疫爆发终于开始了。所以留在了中国史书上,崇祯十四年初,大名府瘟疫大行,人死十五六,年大凶。广平府大饥疫,人相食。京师大疫,天津大疫。河南省大疫,开封府阳武县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荣阳,人死不隔户,三月路无人行。
山东省青州市、济南市、德州市和泰安市相继发生重大疫情。安徽疫情严重,苍蝇大如枣。凤阳府、安庆府和庐州府相继被鼠疫占领。死者最多的地方有90%的死亡人口。因此,庐州府现在是合肥地区。人们有一个独特的家庭。繁华的街道就像一个安静的夜晚,没有人走路。
流民因素
气候变化也会导致瘟疫的流行。由于大规模流民的出现,明末瘟疫也日益猖獗。据《明史》记载,从1408年到1643年,大瘟疫发生了19次,其中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流行了1641年。当时著名医学家吴有性在《瘟疫论·原序》中强调:“崇祯辛(1641年),疫情流行,山东、浙江、南北,尤其是感人。甚至五六月,甚至闭门感染。”
明末大鼠疫简介 鼠疫发生在什么样的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