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英明一世,可惜他没有选择接班人,最终造成了武则天的混乱,在唐宫搅动了一场血腥的风雨。
当然,李世民不应该选择“叛逆青年”李承乾,也不应该选择“阴毒后代”李泰,但最终选择软弱未知的李志作为继任者显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所以有些人认为,如果李世民选择第三个儿子李克作为继任者,会更好吗?
[img]666017[/img]
(李世民剧照)
每个人都认为选择李可作为继任者更好。李世民曾评价过李可的“英果我”,也就是说,李可和李世民一样勇敢。在这一点上,李世民计划废除李志,并将李可视为王子。但李志的叔叔孙无极坚决反对,李世民不得不放弃这个想法。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研究李恪的生活,我们可以发现他在当藩王期间没有什么突出的行为。相反,他被罢免,因为他沉迷于狩猎,不顾人民的庄稼。后来,虽然李世民派权万纪给他一段漫长的历史,权万纪相当强大,所以他克制了它,但这主要是权万纪的功劳。从这些地方,我真的看不出李世民说李恪“英果我”是什么。
李世民如此喜欢李可,大约有两点:一是李世民一直深爱着小牛,只要是他的儿子,他就喜欢。儿子犯了错误,经常责怪别人。例如,李可犯了一个错误,李世民没有说李可错了,说李可当时的长期历史刘范错了。第二,与李成干、李泰相比,李可知道错误可以改变。
那么,如果李柯真的成为了皇帝,他一定是个好皇帝吗?我不这么认为。据说他知道自己的错误可以改变这一点,但权万纪也非常严格,压制,同时他遭受了一次损失,害怕李世民再次惩罚他,所以他不敢这样做。那些曾经为他做过长期历史的人也多次说服了他,但他并不这么认为。如果他将来成为皇帝,没有约束,他还会这样吗?这是值得怀疑的。
(李恪剧照)
李恪一生并不突出,后人却充满了对他的怀念。
后人非常怀念李恪,至少有两个证明:
第一,《新唐书》在写李恪时,故意隐藏李恪的错误。《旧唐书》说李恪当初被罢官,是“游猎”。与此同时,游猎破坏了老百姓的庄稼,才遭到罢官。但是《新唐书》写这一段的时候,说的是李恪和他的儿子玩“博”母亲的游戏。什么是“博”?《旧唐书》没有解释。但只是玩一个游戏,它的错误显然比游猎破坏庄稼轻得多。
但事实上,《唐书》的记载只是为了掩盖李恪的错误。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孟宪实先生介绍,“大新”其实是一种猎兽设置。所以,李恪其实是在“游猎”,只是换个说法。
第二,为了让国家看起来正统,南唐特意在李唐宗室找了一个人作为他们的“义祖”。他们要找的人是曾经当过吴王的李恪。要知道,李恪终于被杀了,南唐要把他当“义祖”,这显然是对他的怀念和认可。
(长孙无忌剧照)
那为什么后人如此怀念李恪呢?
除了李世民说他“英果类我”之外,我认为根本原因是他真的死得很惨。
不得不说,李世民对李恪的最后遭遇负责。当他决定不选择李承乾和李泰作为接班人时,他不应该选择李治。选了李治之后,又对他不满意,想选李恪。而且他想换成李恪,不找别人,只是找长孙无忌商量。找长孙无忌商量,不是白商量吗?长孙无忌怎么能同时废墟侄子,选择一个与自己无关的人当王子?李世民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当时对长孙无忌说,你一定要坚持不废李治,无非他是你的侄子。李世民的错误在于,既然你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应该采取预防措施,而不仅仅是谈论它。
可以说,李世民想改变李志,但最终没有改变这一点,这给了长孙无极很大的刺激,让他坐针毡。最后,他用房遗爱造反案,冤枉了李恪,导致李恪被冤枉杀害。
也正是他被冤杀了,大家都觉得他的能力“不错”,几千年来,才如此怀念他。
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没有选择第三个儿子李恪作为接班人?李恪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