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起义到定都金陵城,太平军的战斗力是有目共睹的。满清的绿营和八旗兵也被杀,丢了盔甲。只有后起的湘淮军才能与之竞争。太平天国势力大的时候,连所有列强都保持中立(两不相帮),甚至和太平天国做生意。只是优势没持续多久,成长起来的湘淮军共同打败了太平军。
太平军
当太平军与湘军、淮军、八旗兵的战斗紧密相连时,曾国藩找到了胡林翼。经过九夜的谈判,他们制定了一个计划。他们想打破天京,先打破安庆(安庆是金陵的门户,太平军也先占领安庆,很快就攻占了金陵城)。1860年,湘军欲合围安庆,安庆保卫战激烈开始。早期,太平军高级指挥官合议准备“围魏救赵”,以陈玉成、李秀成为主攻,以李世贤、杨辅清、刘冠芬为辅,直接前往武昌,迫使胡林翼湖南军队回来救援,解决安庆围攻。不成想,胡林翼(王八吃重量-铁心)一心要拿下安庆,没有派兵回援。与此同时,李秀在苏州和常州扩大了军队,但没有西进。只有陈玉成部挥手攻打武昌周边的黄州。总的来说,“围魏救赵”的计划破产了。
围攻安庆时,湘军仍采用曾氏风格,战术上采用步步为营、砌堡垒、守辅攻的策略。围困安庆城,太平军各部来援的部队被湘军封锁,内外无法联通。经过18个月的安庆保卫战,久困之下的安庆城内弹尽粮绝(传闻有人吃人的悲剧)。1861年9月,湘军大破安庆城,城内2万名守军和平民被屠杀。陈玉成别无选择,只能率部退守庐州,1862年庐州被湘军围攻,陈玉成率部激战。不久,陈玉成被苗沛霖骗到寿州,被叛军苗沛霖抓获后,被送到湘军邀功。陈玉成被凌迟处死后,领导的部队失去了主心骨,大部分被湘军歼灭,其余分散,太平天国损失近一半。
攻打安庆后,根据曾国藩的战略意图,湘军大体兵分三路,对天京形成合围。1862年3月,中路教练曾国权没有按照兄弟曾国藩的部署慢慢推进,而是带领湘军吉字营2万多人(曾国权一心要拿首功),在金陵城外与太平军激战至7月,终于拿下了天京外的雨花台(5月,湘军水师抵达金陵外),并高筑堡垒对抗太平军的主力。
[img]666346[/img]
这时,天王洪秀全也着急了,同年8月,洪秀全多次下召在浙江指挥作战的忠王李秀成回援天京。九月,李秀成汇聚各路人马,共有十三位异姓王,统领二十多万兵马从苏州出发奔赴天京。看着李秀成率领军队,曾国藩不能再平静下来,命令军队迅速向曾国权部队运送粮草弹药(否则2万多人不能长期支持吉字营),调整战略,命令各部门加快南京周边地区的进展。李秀成一心要打败围困南京外围的湘军主力。两军在雨花台连续46天激战,双方的战斗非常激烈。太平军派敢死队冲锋,湘军也组织敢死队对抗,人命换人命,太平军多批次冲杀被湘军抵抗,湘军也遭受了重大损失。面对太平军排山倒海的攻势,由于双方兵力悬殊,仍未能吃掉湘军。两军眼红,经常赤膊白刃战。曾国权左腮中弹仍骑马来回督战各部。两军都死战不退,遍野横死,血流成河。看到久攻不下,李秀成只好率部全部进入金陵城。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太平军也纷纷失利,先后失去了常熟、太仓、昆山等地。1863年底,苏州也被李鸿章率领的淮军和外国枪支队(外国雇佣军)打破。李秀成曾建议天王不死守天京,先离城而走,再发展。洪天王不愿意,他说:“我的江山如铜墙铁墙,你不辅,自己辅。兵马那么多,我不怕清妖!“金陵城被围了很久,湘军不断攻城,天京成了瓮中捉鳖!在金陵市,弹药、粮草日益消耗,最终不得不吃草。1864年6月,天王洪秀全因吃草慢性中毒死亡,儿子洪天福贵继位(天王弥留时也说:“去天堂找天父天兄,带天兵去救天京”)。
[img]666347[/img]
7月,湘军得知金陵城已弹尽粮绝,攻城越来越迫切。湘军在城墙外挖隧道,用炸药炸毁城墙。湘军像狼一样涌进金陵城。此时,城市一片混乱,湘军一路屠杀,许多分封的异姓王相继自杀。后宫的宾妃们像蚂蚁一样在御河中死去。无路可逃的人争相践踏,溺水而死。李秀成和洪天福贵一起杀出了许多包围,夺走了道路,突破了紫金山。然而,在金陵城外300英里范围内,湘军和各路兵马层层设卡,布置严密。杀死重围并不容易!李秀成突破清凉山,与湘军发生激烈战争,洪天福贵因此走散,所有人马也全部战死,只剩下几个人。不久,李秀成被土民俘虏(看李携珠宝是有钱人)。因为脏的不均匀,大家都拒绝接受,就把李秀成扭到湘军大营,让官爷主持公道。李秀成被识破,被凌迟而死(清廷刑法狠辣,不久被捕的洪天福贵也在南昌被凌迟)!天京的灭亡也预示着太平天国的终结。
为什么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轰然倒塌?为什么天京还是被湘军攻破?在我看来,除了后期天平军高级指挥官的军事决策失误外,还有一些至关重要的因素起着作用。定都金陵后,太平天国顶层出现了严重的内讧(争权夺利,争当皇帝)。北王杀了东王(连同东王家族的小宗族和下属砍了2万多人),天王杀了北王(北王想杀了翼王,但他晚上杀了全家,翼王晚上逃出金陵,集结军队逼近天都)。杀来杀去,杀得都是自己人,很多从起义开始就跟着的老兄弟,熟悉的面孔都在内乱中死去,太平军实力大损,可以说活力大损!
[img]666348[/img]
内乱平息后,满朝文武齐力推荐翼王辅政(此时金田起义的六王只有天王和翼王),洪天王因形势同意。但天王不安,翼王威望过高,能力过强(翼王带兵王者,治世能臣也),他怕以后天下改姓石。到处架空,排挤翼王,夺取他的兵权,想软禁他。翼王不想反目成仇,带领愿意和自己一起走的军队远离天京,继续为天国效力。翼王一走,不仅带走了20万军队。他一走,心就散了(据说是平田亩,都是富贵的。金陵市有几万人被杀,血流成河,人们的信仰动摇了。而备受关注和期待的翼王一走,更加剧了这种情况)!虽然天王在舆论压力下多次召翼王回京主政,但翼王再也没有踏上天京的一步。若翼王不走,留在金陵辅政,谁主天下,谁能笑到最后还是两说之间,但没有如果。
还有,
太平天国后期,军队数量依然巨大,但没有过去不屈不挠的强大气势,反而多了一点暮气(凝聚力不如以前)。军队里的老杆子和兄弟不多,新兵没有那么虔诚的信念,训练也不够。另一方面,湘军最基本的战斗单位是曾国藩根据同村、同族、同乡或师生朋友编制的。他们团结一致,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凝聚力一般不强。在攻打天京时,这么多太平军仍然没能吃掉湘军。此外,湘军高级将领不贪财,不吃空薪(这与曾国藩的选拔有关)。即使是普通士兵也可以在一月份拿到四两份工资。你知道,当时正规的清兵绿营一个月只有一两份工资。与月收入4万和月收入1万相比,战斗力强是有原因的。
[img]666349[/img]
@ 太平天国后期的许多政策失误也无形中削弱了自身实力。外国人也由中立导向清政府,因为太平天国注重独立,做生意没有问题,买卖鸦片,严禁鸦片!清政府首先满足外国人的许多不平等要求,甚至放任鸦片交易。洋人一看,还是从清政府那里得到了很大的利益,很快就倒戈了。各种因素的叠加揉合,最终导致金陵城破,太平天国破灭。
为什么太平军死守金陵城三年,最后被湘军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