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世界上最早的水力纺纱机不是18世纪英国人发明的,而是四世纪前中国元代发明的。在王祯的《农书》中,这种水力纺纱机被称为“水转大纺车”,性能优越,效率高,纺锤32个,每车日产量100斤。要知道珍妮纺纱机一开始只有8个纱锭,而水转大纺车有32个纱锭,以至于李约瑟称赞它“足以让任何经济史家惊叹不已”。
[img]666326[/img]
水转大纺车不是元代不经意间发明的。前几千年是纺车改进积累的时期。南宋用水力代替人力,元代不得不发明。水转大纺车发明后,在中原地区广受欢迎,只要临水,就能看到它的影子。但令人费解的是,元代以后,这种优越的水转大纺车消失了,最终未能在中国引发工业革命。有学者推测,“大纺车上没有牵伸机构,只能用于合股、扭曲、卷绕纤维较长的麻、丝,
不能用于纺织纤维较短的棉(尤其是纤维较短、拉力较小的亚洲棉)。元代以后, 麻纺织行业逐渐让位于棉纺织行业, 因此,不能从事棉纺的水转大纺车也消失了,
这似乎很合乎逻辑。”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劳动力过剩,不需要技术创新。
没人料到的是,阿克莱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起源于水力纺纱车。要知道,1716 —1717
英国安装的第一台扭丝机是英国人在意大利刺探了两年的工业情报后复制的,而意大利的扭丝机是元代从中国传入的。旅行者、商人和耶稣会士都可能是传播媒介,尤其是在中国。他们掌握了西方最先进的科学知识,有着独特的视野。他们在中国挖掘各种智慧宝藏,刺探各种情报,打包后直接邮寄回中国。如今,巴黎国家图书馆仍然保留着18
中国纺织技术在本世纪在华耶稣会士绘制的大量织机图。李重光说:
这些纺织机具图种类繁多, 是迄今为止最详细的织机图谱。此外, 还介绍了经纬线的准备工作, 拔更、放更、扳更、穿箱、续更、刮丝,
直至成衣各工序的生产经营情况。除实际调查外,相关技术资料的来源, 传教士们也广泛利用了中国已经发表的科技作品。其中,
明末基督徒徐光启的科技作品(尤其是《农政全书》), 也是他们关注的对象。1735 杜赫德的《中华帝国通志》年出版,
详细介绍了养蚕和丝织工业的技术。从这本书发表的养蚕、摇丝和织机插图可以看出, 显然,《农政全书》卷31采用 —34 蚕桑及卷35 —36
蚕桑广类内容。元代水转大纺车相关图文, 《农政全书》几乎原封不动地保存着。因此,水转大纺车在18岁 世纪中叶以前,
毫无疑问,传教士已经介绍到西欧。
正是中国农业技术向西方的传播,导致了英国纺纱机的改进和工业革命。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模式的改变必然会导致其他部门生产模式的改变……有了机器纺纱,就必须有机器织布,这使得漂白、印刷和染色必须进行机械和化学革命。”从那时起,东方就不亮了,西方也亮了。
(图)珍妮纺纱机
虽然伊茂在评论水转大纺车时可以说:“虽然这台机器不是很有效, 但如果沿其所代表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然后,在中世纪,中国很可能比西方早400多年就有一场真正的纺织生产工业革命。”然而,毕竟,工业革命是人口、经济、科技、文化等因素反应的结果。简单的技术创新可能不足以引发工业革命。李约瑟的问题,历史已经回答了,没有假设。
英国的工业革命实际上与中国元朝的水转大纺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