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李唐的祖先李虎是西魏八大支柱之一,西魏的建立与北魏六镇密切相关。在传统教科书中,六镇起义被定义为六镇人民发动的农民起义,作为一个积极的典型例子。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六镇起义军不是普通的农民军。北魏最早被称为代国,主要覆盖山西北部和河套的广大地区。而且平城是北魏早期的统治中心,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作为一个游牧民族,拓跋鲜卑早期占据了平城一带,相当于拥有了一个稳定的农业基地。也为拓跋部进入中原提供了前进基地。但随着拓跋鲜卑逐渐向南推进,原来的漠北又出现了一个强大的对手——柔然。
▲娄睿墓壁画
柔然早期是拓跋鲜卑的臣属,后来独立称霸草原。北魏把重点放在南方后,逐渐取代了蒙古高原上北魏的统治。当北魏大军与南朝作战时,柔然骑兵常常入侵北魏打草谷。但是平城的位置太北了,被打草谷却是@ 万一平城丢了怎么办?为防止腹背受敌,北魏在平城北部设有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由于是为了保护都城,控制漠南,六镇的战略意义明显,在兵将的选择上尤为重视。据文献记载,六镇建镇之初,都是“配以高门子弟,以死防遏”。
[img]665976[/img]
▲柔然
魏兰根曾对尚书令李崇说:“边缘的城镇,长期控制摄影。过去,土地广阔,人口稀少,或征发中原强宗子女或国家的肺腑,寄以爪牙。”。看看几个关键词 “高门子弟”“强宗子弟”
国家的核心”足以说明六镇和驻扎在六镇的人的地位有多高。这与一些人想象的所谓小偷完全不同。这些人大多是世袭士兵和行军家庭。他们不仅有更多的晋升机会,而且享受免租的特殊优惠待遇。六镇的受欢迎程度可以说是“当时的人物很欣赏”。
[img]665977[/img]
▲六镇分布图
据史书记载,六镇军队不仅有原来的鲜卑贵族和中原的“强势子弟”,还有大量的高车人归属。高车受到柔软压迫,数十万高车人带着牛羊百万附属于北魏。六镇作为一级警备区,规模非常大。只有沃野一镇,有800多名镇将军和官员。
▲北魏早期
在士兵待遇方面,南朝军户必须承担各种兵役,而南朝的种地交了一半。鲜卑军户担任正兵,享受优厚待遇。就像《木兰辞》中代父参军的木兰一样,他们家的原型是镇军军户。有“昨晚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她父亲的名字出现在军事帖子上的正式文件上,不是像石壕官那样抓壮丁,也不是明代那种几乎成为农奴的军人。
此外,木兰“在东市买马,在西市买马鞍,在南市买马,在北市买鞭子。”你可以买到马和马具。购买后,你可以直接报告骑马,这表明木兰的家庭服务是骑兵,甚至是骑兵。不要想象任何事情。”木兰晚上在营地里怎么睡在大同店?”木兰很可能有自己的仆人和辅助部队,比如中世纪的欧洲骑士,他们也可能有自己的“家庭生育”,通常享受独立的营地账户。
[img]665978[/img]
▲北朝军队的鱼鹰社画
而且北魏并不禁止军户的刀弓箭,那些军户的个人武功也没问题。对于这一维度较高的地区,农业条件不如河洛,军人的农忙时间少,训练时间多。此外,早期去六镇守边,也相当于镀金,许多懂兵法、有武艺的勋贵子弟也会去六镇深造立功。此外,六镇作为畜牧业和农业的过渡区,不仅可以培育大量的战马,还可以依靠城镇建设强大的重甲骑兵和步兵。骑兵是鲜卑人的杀手锏,马镫的实物也是北方最早发现的。
显然,六镇军事地位重要,军事实力强大。所以北魏早期诸帝把六镇所在的阴山地区作为重要的北方警备区和兵源储备区作为重点巡视区。即使在北魏孝文帝时期的太和十八年(494)七月,孝文帝也参观了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四镇,下诏六镇和御夷城人,年满八十多岁,没有子孙兄弟,一辈子都给了他们。70多个贫困家庭,每个人都给了他们十斛。然而,北魏迁都洛阳后,经济条件较好的中原地区成为北魏的重点发展区。大同地区位于山西北部,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不如中原地区。特别是在古代社会,一个地区的农业条件将决定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同年,孝文帝巡视四镇,北魏迁都洛阳。
原本作为首都屏障的六镇地区重要性极度下降。@ 六镇农业不发达,需要内地的支持。在北魏初期,我们可以利用政治手段为六镇提供足够的军粮。随着迁都地位的下降和内地的许多自然灾害,六镇只能自力更生。此外,孝文帝改革后,北魏模仿南朝建立了门阀制度,一些鲜卑贵族成为门阀。但大部分都是南下的鲜卑贵族,传统军事贵族被排除在外。例如,在汉化过程中,北魏吸收了南朝的优缺点。例如,北魏文官甚至提出了“求全不选格,排抑武人,不预先清品”的建议。
[img]665979[/img]
▲东魏武士俑
去洛阳的鲜卑贵族已经转型,但传统的却被边缘化了。因此,六镇官员的选拔也不如以前了。广阳王深对此书肃宗分析说:“自定鼎伊洛,边任轻,只有底滞凡才,出为镇将,转相模习,专事聚敛。或者有各方奸官,犯罪配边,为之指纵,过弄官府。政以贿立,不能自改”。《魏书·京兆王传》还载道:“政事倦怠,纲纪不举,州镇守宰,多非其人”。最后,六镇将领已经从大家争先恐后的岗位变成了“自非得罪当世,莫肯与之为伍”的局面。
结果,六镇成了边境之地,失意的边军官兵也被边缘化,日生不满。
[img]665980[/img]
▲敦煌骑战图
在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北魏朝廷下令“诸州镇军贯,元非毛配,全免为民,镇改为州,依然立称。”结果六镇民军身份和军户自由民身份被免除,转化为依附性强的“府户”(类似农奴)。也就是说,他们最后的政治优势消失了。经济待遇消失,政治地位消失,六镇之乱或六镇起义爆发。
正光五年(524年)三月,沃野镇人破六韩拔陵发动起义。然后三个月内,六个城镇就相反了。六镇起义军世代从军习武,而北魏大陆军队在与南朝的战争中不断消耗和腐败,很难打败起义军。最后,北魏不得不联合两次软进攻来镇压起义。虽然六镇起义失败,但其余仍在起义。
[img]665981[/img]
最后,同样起源于北方的尔朱荣镇压了六镇起义的剩余部分,但六镇起义军的一些将军,如高欢和宇文泰,被尔朱荣收入。后来,随着尔朱荣的被杀,北魏分裂了。高欢和宇文泰的初级军队依靠六镇的军民。特别是高欢消灭了尔朱氏,这取决于他收集的20万六镇军民。
[img]665982[/img]
此外,在掌握了中央政权后,依靠镇压六镇起义的尔朱荣在军官的建议下屠杀了北魏皇室和官员,这就是河阴的变化。在那场屠杀中,据《北史》报道,被杀的官员和宗室、《魏书》记载1300多人,《资治通鉴》记载2000多人。@ 起义和后来的屠杀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六镇起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不应该只停留在历史教科书的一角。。。当然,随着历史课上所谓的“减负”,这个角落可能不会停留
北魏六镇之乱真的是农民起义吗?实际上并非普通的农民军